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问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82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介入诊断、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导管置入、导管位置调整及单纯诊断性造影,总结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介入处理方法。结果本组中伴有糖尿病者33例(40.2%),既往平均置管次数(3.2±1.7)次;介入下置管共55例次,导管位置调整24例次。置管的患者中,造影提示38例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导管调整的患者均为颈内静脉置管,13例为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调整的原因多为导管末端不能达到适当的位置;经造影诊断纤维鞘13例次。结论 X线介入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操作可实时明确中心静脉情况,确保导管置入适当位置,并可对病变的中心静脉治疗后置入导管,也是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通量透析(HFHD)及普通透析(CHD)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抑郁程度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72例MHD患者随机分为HFHD组及CHD组,每组 各36例。入组前及治疗6个月后均于透析后达干体重时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评分,并采血 检测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 患者抑郁评分及IL-6、Hcy、MDA、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个月后,HFHD组抑郁评 分及血IL-6、Hcy、MDA水平较入组前明显下降(P < 0.05),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 < 0.05),CHD 组各项指标较入组前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比较,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 MHD患者抑郁评分与IL-6、Hcy、MDA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7,0.463,0.769),与SOD水平呈负相 关(r=-0.571)。结论 HFHD较CHD能更有效地清除血IL-6、Hcy、MDA、水平,并升高SOD水平,进而使 患者的抑郁状态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入路的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9年行颈内静脉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病例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包括置管位置,是否用X线,置管失败原因,介入干预情况,干预失败原因等.研究主要终点是置管成功率和失败原因. 结果 1598例患者纳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起搏器位于患者手臂同侧时是否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以及腔内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起搏器同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对照组:起搏器对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观察内容:(1)内瘘侧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有无透析导管置入史;(2)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AVF术后或者存在AVF的情况下同侧安装起搏器术后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时间;(3)中心静脉狭窄或者闭塞部位;(4)腔内治疗方法;(5)腔内治疗后复发时间;(6)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有无影响。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17.0(2.6,30.0)个月后开始出现肢体肿胀;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3.5年后内瘘闭塞,闭塞前内瘘侧肢体仅有轻度肿胀,无需干预;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4.5年内瘘侧肢体无肿胀。治疗上,2例患者对侧上肢重新建立内瘘,新的内瘘成熟后关闭患侧内瘘。6例患者行单纯PTA治疗,共10例次,单纯PTA术后至肿胀复发时间为(6.0±4.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置入支架。PTA术后起搏器功能无异常。对照组:截止到观察终点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结论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位于同侧时相对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病变单纯PTA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放置支架。短期观察球囊扩张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判定皮下隧道长度的方法方法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例为实验组,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鞘,DSA引导下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使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中上部,在体外标记造影导管出导管鞘位置,撤出造影导管,测量导管进入体内的长度。根据这个长度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22例为对照组,粗略根据体表骨性标记物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结果实验组22例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后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皮下隧道无过长或过短情况发生。对照组导管尖端14例位于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7例位于心房下部,1例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房处。所有患者术后当日或者次日透析,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术后6个月内,44例患者当中3例导管尖端明显上移,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39例导管尖端轻度上移,2例无明显上移,对照组1例CUFF脱出更换导管。结论 DSA引导下预先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测量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左侧颈内静脉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左侧颈内静脉带CUFF导管置入术后多有管尖轻度上移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首选血管通路形式,但部分患者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人工血管内瘘,需要应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作为长期透析通路或者过渡通路。因左侧颈内静脉、左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走行中有两个生理弯曲,而且左侧头臂静脉的走行是先向右前下方,再向右后下方走行(图1),并不在一个平面~([1]),所以左侧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Cuff透析导管时如何确定皮下隧道长度一直  相似文献   
7.
目的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总结超声辅助下进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的腔内治疗的有效率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因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治疗患者共148例。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腔内治疗患者共78例;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切开手术治疗患者共70例。对比2组治疗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及术后3个月、6个月干预后初始通畅率(postintervention primary patency)~([1])。结果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腔内治疗患者共78例,成功74例;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切开手术治疗患者共70例,成功68例。切开取栓组和腔内治疗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和95%。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74.95±5.78)min短于切开取栓组(109.6±7.85)min(P=0.001,t=3.55)。腔内治疗组手术创伤明显小于切开取栓组。术后3个月切开取栓组和腔内治疗组干预后初始通畅率(postintervention primary patency)分别为85%±2%和84%±1%(P=0.290,t=0.580)。术后6个月切开取栓组和腔内治疗组干预后初始通畅率分别为75%±2%和73%±1%(P=0.370,t=0.340)。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辅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腔内治疗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情况.方法: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A组、B组,考察2组间相应参数的区别,观察透析早期泵控血流量与相应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B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1.5±21.6)、(235.2±44.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导管动静脉端所处位置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泵控血流量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存在相关性(r=0.302,P=0.017).结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导管的患者早期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导管末端位置并不是早期导管功能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可减少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8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摄胸片.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功能良好组和导管功能不良组.考察相应参数对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0.2±21.3)mL/min、(236.1±36.0)mL/min(P<0.001);两组间身高分别为(161.9±7.7)cm、(158.9±5.4)cm(P =0.006).左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导管末端在心房与在上腔静脉者功能不良的发生卒差异无显著性(P =0.231).Logistic回归提示血红蛋白(OR=1.028,P=0.004)、白蛋白(OR=0.918,P=0.011)、身高(OR=0.926,P=0.002)及插管左右侧颈内静脉(OR=3.696,P<0.001)为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早期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身高、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置管时左右颈内静脉位置的选择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导管相关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导管功能。方法 回顾40例因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同时纤维鞘存在缺损,造影剂经纤维鞘缺损处流出,头臂静脉和(或)上腔静脉造影剂显影良好。18例患者应用导丝引导透析导管经纤维鞘缺损处进入中心静脉,以避开原有纤维鞘对导管的包绕,将导管置入右心房。另22例患者应用原位导管更换的方法将导管置入右心房。结果 2组患者均在介入治疗术后次日应用导管透析,透析时血流量为250ml/min,分别随访3个月和6个月,3个月时2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为(241±2.92)ml/min比(240±4.18)ml/min,Kt/V值为(1.3±0.05)比(1.28±0.04),2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20)。6个月时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换组透析流量和Kt/V值均高于原位透析导管更换组,分别为(202±3.74)ml/min比(240±4.47)ml/min(P=0.020)和(1.04±0.04)比(1.28±0.03)(P=0.010),2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入可以纠正导管功能不良,此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