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瘦素(Leptin)、神经肽Y(NPY)、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信号通路在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20只成年SD雄性大鼠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非手术对照组(NO组,n=10)和糖尿病手术组[Roux-en-Y胃旁路术(RYGB)组,n=10],另外再选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对手术组实施胃转流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GLU)、总胆固醇(TCH)及甘油三酯(TG)、Leptin水平,每天定时监测大鼠饮水量、饮食量以及体质量的变化,术后第4周取大鼠下丘脑,检测下丘脑中NPY、POMC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第4周,RYGB组大鼠血糖、血脂以及进食、水量已接近正常水平,Leptin和NPY mRNA水平分别由术前的(4.58±0.37)μg/L、1.89 ±0.24降低到(3.10±0.38) μg/L、0.95±0.19(P<0.01),而POMC mRNA水平则由术前的0.78±0.26升高至1.70±0.31(P<0.01).结论 胃转流手术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Leptin可能通过NPY、POMC神经元信号调节2型糖尿病的能量代谢平衡,提示Leptin与下丘脑NPY、POMC调节通路可能在胃转流手术后2型糖尿病病情缓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腔双套管治疗T管拔除后胆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患者中T管拔除后发生胆漏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胆漏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治疗方法。结果 12例患者中3例术后6 d意外拔除T管,9例术后30 d常规T管造影胆管下端无梗阻后拔除T管,12例患者均发生胆漏合并胆汁性腹膜炎,发生胆漏的时间为拔除T管后30 min至8 h。6例行自制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治愈,2例行双套管联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愈,1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胆管穿刺引流联合肝周穿刺引流治愈,2例行单纯腹腔引流治愈,1例行双套管治疗无好转,剖腹探查,并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病情稳定后带管出院。结论胆道术后T管拔除后发生胆漏的原因较多,大部分患者合并局限性腹膜炎体征,自制双套管冲洗负压引流可有效缓解症状、体征,缩短住院时间,可作为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和(或)肠外营养(PN)支持方式对胆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就诊的胆管癌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进行筛选并纳入研究,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N+EN联合治疗组(简称PN+EN组,n=26)及PN组(n=30)2组。纳入研究的患者手术后使用以代谢支持为基础的营养支持方式,于术前第1天(以下简称术前)、术后第1、3及7天时检测2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包括CD3~+、CD4~+、CD8~+、CD4~+/CD8~+、IgM、IgG、IgA)并进行比较。结果 (1)2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1天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细胞免疫指标比较:在PN+EN组,与术前比较,CD3~+、CD4~+和CD4~+/CD8~+均于术后第1天下降(P0.05),从第3天开始上升,至第7天时均高于术前(P0.05)。而在PN组,术后第3天时,CD3+和CD8+继续下降,至第7天时上升,但仍低于术前(P0.05);CD4+和CD4+/CD8+第3天时开始上升,至第7天时仍低于术前(P0.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的CD3+、CD4+、CD8+和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时PN+EN组患者的CD3~+、CD4~+、CD8~+及CD4~+/CD8~+均明显高于PN组(P0.05)。(3)2组患者体液免疫指标比较:在PN+EN组,与术前比较,从术后第1天开始IgG、IgA和IgM下降(P0.05),从第3天开始上升,至第7天时均高于术前(P0.05);在PN组,与术前比较,从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下降(P0.05),至第7天时IgA和IgM略有升高,但仍低于术前(P0.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的IgG、IgM和Ig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时PN+EN组患者的IgG、IgM和IgA均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胆管癌患者术后实施EN和PN联合支持治疗较单独实施PN更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累及下腔静脉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治疗的多学科团队(multi disciplinary team,MDT)讨论。方法 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于2020年9月诊治的1例疑难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ICC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决策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该患者初步诊断为肝恶性肿瘤,侵及右侧肾上腺及下腔静脉,经MDT讨论后决定行手术治疗。该患者成功实施了肝肿瘤联合右侧肾上腺和部分下腔静脉根治切除及血管重建,手术时间300 min,术中出血约60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符合ICC诊断,下腔静脉和肾上腺可见癌组织累及。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于术后2周出院,已获访半年,规律行以吉西他滨为基础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6期,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ICC起病隐匿,侵袭性强,初步诊断可依据影像学检查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确定;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经MDT讨论制定包括手术策略、局部治疗及全身治疗的综合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系统评价CD133蛋白表达与胃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10期)、CBM、VIP(1989~2013.10)、CNKI及WanFang Data,查找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CD133蛋白表达与胃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0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病例-对照研究,共6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D133蛋白在胃癌组与癌旁和正常胃组织组[OR=3.89,95%CI(1.87,8.11),P=0.0003]、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OR=2.75,95%CI(1.99,3.81),P<0.00001]、胃癌Ⅲ~Ⅳ期组与Ⅰ~Ⅱ期组[OR=2.83,95%CI(2.13,3.76),P<0.00001]、伴远处转移组与无远处转移组[OR=2.38,95%CI(1.47,3.85),P=0.0004]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0,95%CI(0.90,3.21),P=0.10]。结论 CD13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病及其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等有明显相关性,提示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设计严谨的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