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口腔鳞癌演变过程中HLA-DR表达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HLA DR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 2 6例正常口腔黏膜、8例口腔黏膜白斑、3 2例口腔鳞癌原发灶及 15例颈淋巴结转移灶标本内HLA DR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癌原发灶与正常口腔黏膜HLA DR的表达存在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其余各组间未见有此差异 ;鳞癌原发灶HLA DR的表达除与局部淋巴细胞浸润有显著性关系外与其余各临床病理资料间均无明显关系。结论 :HLA DR在口腔鳞癌细胞中存在有表达异常增高的现象但并不能作为独立的预后判断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后的缺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999年11月~2002年12月,对2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应用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骨及软组织缺损.手术采用血管吻合、单叶皮瓣和坚固内固定等恢复口腔颌面缺损器官的形态及完整性.其中21例为带腓骨的腓骨皮瓣移植,7例为携带肌肉的腓骨肌皮瓣移植.采用游离小腿外侧皮瓣,大小3.0 cm×5.5 cm~8.0 cm×12.0 cm,腓骨长度5.5~16.0 cm.有3例同期植入种植体共5枚. 结果术后24例成功,3例部分皮瓣坏死,1例肌皮瓣坏死.3例同期植入的5枚种植体均达到良好的骨整合效果,并已行上部义齿修复.26例获随访1~36个月,平均18.5个月,23例患者面部外形恢复、张闭口及语音功能达到满意或较满意. 结论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有充足的可供取用的组织量,尤其是对同时伴有大量骨缺损患者.且具备血管蒂长、管径粗、易于吻合,以及供区隐蔽等优点,是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口腔癌癌周淋巴管变化与颈淋巴道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转移的发生和程度受癌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关于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方面的某些因素已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有关淋巴道转移的过程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已公认肿瘤原发灶内不含淋巴管 ,肿瘤细胞是通过侵入癌周的淋巴管而产生淋巴道转移的 ,癌周淋巴管的结构、形态、分布特点是影响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复习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并结合近些年的研究成果[1 12 ] ,就口腔癌癌周淋巴管变化特点及其与颈淋巴道转移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阐述。一、淋巴管研究的常用方法与组织内微血管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S”形切口应用于髁突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采用“S”形切口行髁突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1~4a的术后随访,20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19例达到正常的张口度,无一例出现面神经受损和腮腺涎瘘等并发症。结论:相对于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手术切口,“S”形切口具有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好、利于面神经保护、髁突颈复位充分牢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眶下蒂鼻唇沟瓣修复鼻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鼻缺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 ,评价眶下蒂鼻唇沟瓣修复鼻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例患者应用眶下血管皮下蒂鼻唇沟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其鼻部组织缺损。其中单纯皮肤皮下软组织缺损者 4例 ,鼻全层洞穿复合组织缺损者 6例。结果 :10例皮瓣全部存活 ,最大皮瓣面积 5cm× 2 .5cm ,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仿 ,触温觉存在 ,供区瘢痕隐蔽 ,形态恢复满意。结论 :眶下血管皮下蒂鼻唇沟瓣作为邻近轴形皮瓣 ,具有众多优点 ,是鼻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22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3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3例患者还同期植入种植体共5枚。结果:25例患者平均随访917个月,成功率为96%。3个患者的5枚种植体均达到良好的骨整合效果,并已行上部义齿的修复。62% 的患者可正常进食,余38%的患者可进软食。96%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众多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 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探讨了人主要组织相容抗原DR(HLA-DR)抗原分子在口腔鳞癌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改变。方法 应用HLA-DR特异性单抗和HLA-DRβ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从蛋白及转录水平检测了32例人口腔鳞癌原发灶、15例颈淋巴结转移灶和26例正常口腔粘膜上皮标本内HLA-DR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癌原发灶内HLA-DR的表达显著性的高于正常口腔粘膜组(P< 0·05);淋巴结转移灶的HLA-DR表达与原发灶和正常粘膜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对于HLA-DR表达的检测具有一致性。结论 HLA-DR在口腔鳞癌中存在有表达异常增高的现象,但与淋巴结转移并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I类分子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改变。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LA-B/C基因座特异性D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分别检测了 2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原发灶、10例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灶和11例正常的口腔粘膜上皮组织中HLA-B/C mRNA 的表达,应用Image Pro软件检测杂交信号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 阳性杂交信号出现于正常上皮和肿瘤细胞的胞浆内;IOD值在原发灶组与正常粘膜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转移灶组的平均IOD值与原发灶组及正常粘膜组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相同患者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平均IOD值也未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口腔鳞癌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组织通过下调HLA-I分子的转录水平以最终逃脱宿主CTL的免疫监视功能,但肿瘤转移灶中HLA-B/ C的转录水平却没有进一步的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