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直肠癌的治疗规范目前仍没统一,尤其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T3、T4期)患者,治疗方法争议较大,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此,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术前准确诊断、分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应用并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经直肠腔内超声(TRUS)、多层螺旋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分期的应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在不同影像学对直肠癌评估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得出TRUS、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综合分期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有较好的指导应用价值,为进展期直肠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伊伐布雷定致心房颤动(房颤)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提取2015年第2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E)报告。根据首要可疑药物,AE报告被分为伊伐布雷定组和其他药物组,并各自分为房颤事件与非房颤事件组。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对...  相似文献   
5.
清肝扶正胶囊经单盲对照法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湿热困脾证)32例的临床试验治疗,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治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患者的产有较好的改善和稳定作用,并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清肝扶下胶囊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合并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未经治疗且无严重BOO的BPH患者105例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随机分成Ⅰ、Ⅱ两组,Ⅰ组(n=50)单用坦索罗辛(0.2 mg,每晚),Ⅱ组(n=55)联合服用坦索罗辛(0.2 mg,每晚)和索利那新(5 mg,1次/d)。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s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估(quality of life,QOL)、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pmtom score,OABSS)、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 以及24 h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和尿潴留次数为评估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服药12周后,可评价病例97例;两组治疗前后IPSS、QOL、Qmax及24 h排尿次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Ⅱ组治疗后OABSS评分以及储尿期症状(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明显优于Ⅰ组[(4.82±1.15 vs. 9.27±2.10)、(3.31±0.18 vs. 6.82±2.15)、(8.02±2.15 vs. 10.13±2.07)、(0.50±0.13 vs. 2.03±0.87),P<0.05],而Qmax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81±2.56 vs. 16.04±3.26,P >0.05);两组均未发生尿潴留,不良事件发生率Ⅰ组为4.3%、Ⅱ组为8.0%。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能有效并安全地缓解BPH所合并的OAB症状,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而又聪明,现在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因此父母的这种愿望也就起来越迫切了.优生学不仅涉及生物学和医学各学科,而且影响到社会科学的有关方面.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精神病大多是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具有遗传性,人群中10%都有精神病.因此,我们通过优生的途径,通过人为控制,让优良的遗传素质都传给后代,从根本上控制和防治各种精神病,造福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阶段的树突状细胞(DC)sur-vivin的差异性表达。方法:制备骨髓细胞作为DC前体,以rmGM-CSF联合rmIL-4对前体细胞诱导培养,第5天时添加rmTNF-α继续孵育48 h以进一步刺激DC分化成熟。分别收集0、5、7 d的细胞(其中第5天的细胞为添加rmTNF-α前收集),扫描电镜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DC表型,RT-PCR、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分化阶段DCsurvivin的表达。结果:扫描电镜下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均具有典型DC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不同成熟阶段的DC均高表达小鼠髓源性DC相对特异性标志CD11c,经rmTNF-α刺激后的DC其细胞表面CD40、CD86、MHC-Ⅱ等分子呈高水平表达;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DC的分化成熟,sur-vivin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不同诱导条件下,获得的DCsurvivin表达有差别,随着DC成熟,sur-vivin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