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对狭长窄蒂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5只,12只大鼠背部两侧各设计制作1块皮瓣,皮瓣设计为:蒂宽=蒂长=0.8 cm,蒂部所携带直径为3.5 cm的皮瓣,形状类似"乒乓球拍",建立皮瓣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另3只大鼠,冲洗骨髓腔,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中(EGM-2MV培养液)培养出EPC;鉴定细胞CD34、CD133、vWF及VEGFR-2表型,并将目的细注射移植于皮瓣,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测量皮瓣成活面积,计算局部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注射EPC的皮瓣的存活面积以及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部位(P〈0.05)。结论 EPC移植于狭长窄蒂皮瓣后,加速皮瓣缺血缺氧组织再血管化,改善皮瓣缺血缺氧状态,扩大皮瓣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CD34、微血管密度(MVD)在缺氧缺血型狭长窄蒂皮瓣组织的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表达,以及SDF-1在狭长窄蒂皮瓣组织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在5头家猪两侧背部各制作蒂部长宽比为4:2,携带皮瓣面积分别为2cm×2cm(A组)、3cm×3cm(B组)、4cm×4cm(C组)、5cm×5cm(D组)和6cm×6cm(E组)共5组的窄长蒂皮瓣模型。对5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光镜下检测MVD、免疫组织化学及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皮瓣远端组织在术后0、3、5、7、14d时,SDF-1和CD34表达。结果(1)同一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时间推移,SDF-1、CD34及MVD表达也随之增加,SDF-1在第5天达最高值(A组124.80±4.05,B组137.85±3.03,C组166.53±2.98,D组72.80±2.63,E组62.79±2.20);CD34在第7天达最高值(A组16.76±0.62,B组17.60±0.72,C组18.48±0.55,D组12.70±0.60,E组11.51±0.70);MVD在第7天达最高值(A组52.45±2.78,B组59.34±3.12,c组61.14±3.35,D组25.25±3.78,E组24.46±7.46),随后逐渐下降。(2)不同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大,SDF-1、CD34及MVD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当面积达5cm×5cm时,各项指标不再增加,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结论SDF-1对狭长窄蒂皮瓣成活中的新生血管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个组:1天组、2天组、3天组、4天组和6天组,即在每只大鼠的背部两侧各设计制作1块皮瓣,一侧为对照侧,另一侧为实验侧,皮瓣设计为:蒂宽=蒂长=0.8 cm,蒂部所携带直径为3.5 cm的皮瓣,形状类似"乒乓球拍";皮瓣形成后给予实验侧皮瓣上安装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各个组分别于手术后1 d、2 d、3 d、4 d和6 d观察皮瓣颜色、肿胀程度,切取0.3 cm×0.5 cm标本,第7天测量皮瓣成活面积。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等,进行皮瓣组织学、CD34表达情况的观察。结果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改善皮瓣淤血水肿,促进皮瓣成活,3 d达到最大成活面积。②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皮瓣微血管密度增大,促进血管新生。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重建皮瓣远端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压可改善皮瓣缺血缺氧状态,扩大皮瓣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4.
瘢痕疙瘩是一种良性但又具有一定侵袭性的病变, 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被彻底揭示, 表观遗传、炎症反应、机械力作用等诸多因素对其均有影响。近年来, 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的相关研究证实, 它与瘢痕疙瘩的发生也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lncRNA和瘢痕疙瘩形成的表观遗传学的各项关系, lncRNA与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过量形成、细胞微环境、细胞迁移等过程的关系, 瘢痕疙瘩形成、增殖、侵袭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臀部压疮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岁;骶尾部19例,股骨转子部9例,坐骨结节部7例,骶尾部合并股骨粗隆部4例。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查并标记出缺损周围血流流速超过2.5 cm/s的穿支血管,以此穿支为自由式穿支皮瓣的供血血管,以血管穿出点所在位置为旋转点,结合常规的皮瓣供区选择原则优选供区。常规行清创术,彻底切除溃疡周围坏死及失活组织,包括创面周围瘢痕及纤维化组织,直至创面新鲜。清创后创面组织活力好、无炎性反应患者行一期皮瓣修复术;清创术后创面组织活力较差、有潜在局部感染倾向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每次5~7 d,更换1~3次,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行二期皮瓣修复术。39例患者臀部压疮修复共采用螺旋桨皮瓣34个、旋转皮瓣9个、V-Y推进皮瓣7个,其中单个皮瓣修复30例、组合皮瓣修复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10.5 cm×6.5 cm~2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对症处理;随访术后功能、外形及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7例切口一期愈合,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出血,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清创,游离皮瓣及周边软组织,拉拢缝合修复;1例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淤血,针刺放血处理后,切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个月。39例患者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其中2例因护理不当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臀部压疮复发。结论 自由式穿支皮瓣既减少了传统轴型皮瓣或肌皮瓣的较大手术创伤,又避免在设计与操作中因血管解剖异常造成的困难,且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压疮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地拉罗司能否通过诱导上皮细胞发生间质化改变,从而促进皮瓣微血管生成.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Ⅰ组和Ⅱ组,2组又分别分为a、b组,每组各8只.Ⅰa组连续7d灌胃地拉罗司100 mg/kg,Ⅰb组连续7d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束后,次日行大鼠背部窄蒂皮瓣成形术,术中观察皮下微血管情况,术后第7天观察皮瓣愈合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Ⅱa组连续7d灌胃地拉罗司100 mg/kg,Ⅱb组连续7d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束后,次日行大鼠背部窄蒂皮瓣成形术,术后第3天皮瓣远端采集标本,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分化簇因子34(C D34)、E钙黏素、波形蛋白的含量,并计算皮瓣微血管密度.结果 Ⅰa组皮瓣下微血管生长较Ⅰb组旺盛.Ⅰa组皮瓣存活率100%,Ⅰb组存活率62.5% (P <0.05);Ⅰa和Ⅰb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0±0.OO)%和(84.06±4.42)%(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示lⅡa组E钙黏素低于Ⅱb,而波形蛋白、CD34的表达量高于Ⅱb(P<0.05).结论 地拉罗司能够通过诱导上皮细胞发生间质化改变促进皮瓣组织微血管生成,具有较强的促进窄蒂皮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在缺氧缺血型狭长窄蒂皮瓣组织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表达,研究SDF-1/CXCR4轴在狭长窄蒂皮瓣组织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在5头家猪双侧背部均制作蒂部长宽比例为4:2,携带面积分别为2 cm ×2 cm(A组皮瓣)、3 cm × 3 cm(B组皮瓣)、4 cm×4 cm(C组皮瓣)、5 cm × 5 cm(D组皮瓣)和6 cm ×6 cm(E组皮瓣)的狭长窄蒂皮瓣模型.对5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成活面积计算、皮瓣组织HE染色,用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远端在术中及术后3、5、7、14 d时SDF-1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①同一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时间推移,SDF-1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在第5天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趋于基础水平.②不同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大,SDF-1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当皮瓣面积达5cm×5 cm时,SDF-1的表达量不再增加,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 SDF-1的表达量可能与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的供血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减少皮瓣移植修复囊腔型褥疮的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彻底清创后,根据缺损的部位、大小及深浅,遵循就近原则,设计皮瓣、肌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及供区皮下放置半圆环形引流条,安装VSD系统,40kPa(300mmHg)负压3h与16.6~17.3kPa(125~130mmHg)负压0.5h,持续性交替抽吸,若创面较深,渗出较多,适当增大高压,同时缩短间隔,主动吸引出皮瓣下腔隙内积液,使皮瓣与受区创面紧密贴合,3d拆除VSD系统,拔出引流条。结果共治疗14例患者,1例术后翻身不当,撕裂伤口,延迟愈合。其余13例创面均I期修复,皮瓣存活良好,无皮瓣下积液或假性囊肿形成。结论VSD既解决了皮瓣下积血、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又避免了皮瓣受压过度坏死,并且促进皮瓣与受区创面的粘连,加速血供建立,是提高皮瓣移植修复大而深的囊腔型褥疮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在猪背部设计一定宽长比例的狭长窄蒂所携带不同大小的几组随意型皮瓣,在术后不同时间测定各组皮瓣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 coxide synthase,NOS)和CD34的表达量,并观察皮瓣的成活面积,揭示NOS、CD34表达量与皮瓣成活的关系,以探讨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机制。方法在5只白色实验猪的两侧背部均形成蒂部宽长比皆为2:4的狭长窄蒂皮瓣各5个,其面积分别为2cm×2cm、3cm×3cm、4cm×4cm、5cm×5cm、6cm×6cm,并依次命名为A、B、C、D、E皮瓣。其中A瓣为对照瓣。术后对皮瓣进行大体观察,并分别于术中即刻、术后3、5、7、14d切取皮瓣远端外侧缘组织块,用于测定皮瓣内NOS、CD34表达量,术后14d计算皮瓣存活面积。结果A、B、C组皮瓣NOS、CD34的表达量随皮瓣面积的增大逐步升高,皮瓣完全存活(P〈0.05);D、E组皮瓣当皮瓣面积达到一定限度时,NOS、CD34表达餐不再随皮瓣面积的增大而升高,表达相对恒定,皮瓣远端部分坏死(P〉0.05)。结论任意型皮瓣的成活与蒂的宽长比没有直接关系。一定宽长比例的狭长窄蒂所携带的随意皮瓣成活面积有其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0.
内外合治法治疗复发性口疮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发性口疮为临床常见病,在口腔粘膜上出现表浅的、如黄豆、绿豆大小的溃疡点,局部灼热疼痛或刺激时痛,因其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运用甘露饮内服并用复方五倍子散外敷治疗本病5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