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202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背景与目的:挽救性肝移植(SLT)与再次肝切除术(RH)哪种治疗方式更有利于术后复发性肝癌患者,目前尚无一致结论,亦无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予以证实。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SLT与RH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术后复发性肝癌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19年8月,收集比较SLT和RH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以总体生存率以及无瘤生存率为主要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6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共650例患者,其中SLT组134例,RH组5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SLT组与RH组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0,95% CI=0.82~3.53,P=0.15;OR=1.10,95% CI=0.70~1.72,P=0.67),但SLT组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优于RH组(OR=1.56,95% CI=1.03~2.37,P=0.04)。SLT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均明显优于RH组(OR=5.91,95% CI=3.16~11.05,P0.000 01;OR=3.98,95% CI=2.57~6.16,P0.000 01;OR=4.37,95% CI=2.03~9.44,P=0.000 2)。SLT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RH组(OR=4.67,95% CI=2.72~8.01,P0.000 01)。两组围手术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92,95% CI=0.41~37.80,P=0.24)。SLT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高于RH组、院时间长于RH组(均P0.05)。结论:SLT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安全、有效;与RH比较,SLT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获得较好的远期预后。但供肝来源的短缺,使RH仍是复发性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乔松素(PIN)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发肝损伤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PIN(50 mg/kg)组、APAP(300 mg/kg)模型组、PIN(30 mg/kg)+APAP(300 mg/kg)组和PIN(50 mg/kg)+APAP(300 mg/kg)实验组,每组各10只。各组采取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PIN组及PIN+APAP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2 h后,模型组和PIN+APAP组腹腔注射APAP 300 mg/kg 1次,空白组和PIN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收集血清,检测ALT、AST水平,肝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GSH)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空白组比校,APAP(300 mg/kg)模型组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模型构建成功;PIN(30 mg/kg)+APAP(300 mg/kg)及PIN(50 mg/kg)+APAP(300 mg/kg)组的ALT、AST与APAP(300 mg/kg)模型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与空白组比校,APAP(300 mg/kg)模型组小鼠肝脏中MDA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SOD活性及GSH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APAP(300 mg/kg)模型组比较,PIN(30 mg/kg)+APAP(300 mg/kg)及PIN(50 mg/kg)+APAP(300 mg/kg)组的小鼠肝脏中MDA的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SOD活性及GSH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组织病理观察显示PIN可明显改善APAP对肝组织的损伤,使肝组织形态相对正常。结论PIN对APAP诱发的小鼠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肝脏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 是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中晚期HCC的治疗效果,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的方案也被用于临床,但目前尚无高质量的随机化研究来明确该联合方案的临床疗效,为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减少混杂偏倚影响,探讨TACE联合RFA对于中晚期HCC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单纯TACE治疗(TACE组)和TACE联合RFA治疗(联合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HCC患者临床资料,用PSM法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1:1匹配后,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以及按不同临床因素分亚组后的生存率差异。结果:共收集到221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TACE组127例,联合组94例,PSM后成功配对160例患者。TACE组和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18、2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57.9%、16.1%和94.4%、66.2%、29.2%,联合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优于TACE组患者(P=0.024)。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AFP≤400 μg/L和肿瘤为单发的患者中,联合组的生存时间均优于TACE组(P=0.044、P=0.037),而在AFP400 μg/L、肿瘤多发以及Child评分在A或B级的患者中,TACE组与联合组的生存率均无明差异(均P0.05)。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较单独TACE治疗对延长中晚期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着明显优势。在AFP≤400 μg/L和单发肿瘤的中晚期患者中采用TACE联合RFA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对于多发肿瘤和AFP400 μg/L的患者,TACE联合RFA治疗并无明显优势;Child分级可能并不是选择TACE联合RFA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5.
背景与目的:三维(3D)与二维(2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哪种治疗方式更有利于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目前尚无一致结论,亦无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予以证实。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胆囊良性病变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关于比较3D与2D腹腔镜应用于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为2020年3月。在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 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研究,包括7个随机对照研究(RCT)和4个回顾性研究,共980例患者,其中3D组438例,2D组5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2D组比较,3D组手术时间(MD=-8.64,95% CI=-12.87~-4.42,P=0.000 1)、术中失血量(MD=-13.82,95% CI=-19.98~-7.65,P=0.000 1)、术中并发症发生率(OR=0.52,95% CI=0.32~0.83,P=0.006)均明显降低;在整体分析中,3D组住院时间较2D组缩短(MD=-0.13,95% CI=-0.25~-0.02,P=0.02),但在RCT及回顾性研究的亚组分析中,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MD=-0.12,95% CI=-0.24~0.01,P=0.06;MD=-0.20,95% CI=-0.45~0.05,P=0.12);在中转开腹率(OR=0.74,95% CI=0.30~1.79,P=0.50)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67,95% CI=0.35~1.28,P=0.23)方面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D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2D腹腔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未来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