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穿孔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后果严重。急诊手术以传统开腹修补术为主,但相对腹腔镜下修补而言有创伤大、病情恢复慢等不足之处。1990年已有首例腹腔镜下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报告[1],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得到较多临床医师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手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引流辅助装置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从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524例进行腹部手术后安置腹盆腔引流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装置固定组应用引流管辅助装置行腹腔引流管固定(264例),缝合固定组采用传统皮肤缝线固定引流管方式(260例)。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引流管操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疼痛分级、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装置固定组引流管调整时间为(30±10.8)s,明显短于缝合固定组的调整时间(571±410.2)s(P0.05);装置固定组疼痛评分(3.3±3.91)分,而缝合固定组(4.7±4.02)分,装置固定组优于缝合固定组(P0.05);同时引流管堵塞率、调整困难,感染,置管时间,肠梗阻,电解质紊乱等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0.01),装置固定组无引流管断裂、拔出困难、二次手术等并发症情况。结论引流管辅助装置在术后操作相对简单、方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因引流管安置造成的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付召军  任为 《中国临床康复》2011,(11):2013-2017
背景: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在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活性的增高对于血栓溶解管腔再通育促进作用。目的:分析兔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段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及白细胞介索8质量浓度对于反映血栓病情有无特异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8只,随机分为血栓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栓组造模后14d根据血栓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及未通组。分别于血栓后8h。3d,7d,14d抽取耳缘静脉血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自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测定和血常规检测。结果与结论:血栓后第7天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质最浓度再通组较未通组有显著升高(P〈0.01),自细胞介索8质量浓度再通组较末通组降低(P(0.05)。其变化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皿栓形成后血浆高质壤浓度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的病例血栓再通情况较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的质量浓度通过反映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背景:肢体血管损伤修复后缺血再灌注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高压氧对于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效果确切,但对于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的疗效鲜有报道。
  目的:检测患肢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探讨高压氧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预后的影响。
  方法:临床筛选肢体主干动脉损伤病例,行血管修复,恢复肢体血供。术后随机分为2组(外科治疗并高压氧组、外科治疗组),每组16例。外科治疗并高压氧组以高压氧仓结合临床抗凝、趋聚等治疗,外科治疗术后仅使用临床抗凝、趋聚等治疗方案。另外选取正常成年人体检志愿者16例单纯使用高压氧治疗为高压氧组。3组均于术后8h、72h、7d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再灌注肢体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外科治疗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术后呈现高表达,各时间显著高于高压氧组(P <0.01);在72 h外科治疗并高压氧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显著高于外科治疗组(P<0.01)。外科治疗两组患者相对于高压氧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同样呈现高表达(P<0.01),在8 h、72 h时间段外科治疗并高压氧组表达水平低于外科治疗组(P<0.05)。结果提示高压氧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高表达,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对于促进毛细血管的生长、内皮细胞生成、减轻缺血再灌注无复流现象对组织的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陈  王邓超  杜超  魏健  付召军  雷跃华   《四川医学》2021,42(9):927-931
目的探讨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自然腔道中高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普外一科接受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本(NOSES)的中高位直肠癌患者31例(试验组),同期接受LCR的中高位直肠癌患者46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中、术后情况、病理特点、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VAS)、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结论中高位直肠癌NOSES术式安全、可行,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更轻,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兔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同抗凝溶栓治疗开始时间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84只,行下腔静脉血栓造模,随机分为肝素组(A组)、尿激酶组(B组)、对照组(C组)。 A、B两组组再随机分8h组、3d组、7d组三小组,每组12只,分别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8 h、3 d、7 d行相应治疗,疗程均1周。造模后14d比较各组血栓再通情况。结果 A、B两组组在造模后第8小时、3 d开始治疗效果均较第7天开始治疗效果好(P〈0.01),但前两者比较治疗效果未体现出差异性(P〉0.05)。同等条件下,B组较A组再通情况好。结论血栓形成后3 d内不同时间开始抗凝溶栓治疗再通情况差异性较小,在此前提下,通过适当调整治疗开始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对于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病人负担有重要的意义。在安全范围内,使用尿激酶较使用肝素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在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活性的增高对于血栓溶解管腔再通有促进作用。 目的:分析兔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段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及白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对于反映血栓病情有无特异性。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8只,随机分为血栓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栓组造模后14 d根据血栓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及未通组。分别于血栓后8 h,3 d,7 d,14 d抽取耳缘静脉血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白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测定和血常规检测。 结果与结论:血栓后第7天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质量浓度再通组较未通组有显著升高(P < 0.01),白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再通组较未通组降低(P < 0.05)。其变化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之间无相关性(P > 0.05)。结果表明血栓形成后血浆高质量浓度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的病例血栓再通情况较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的质量浓度通过反映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保留膝上主干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试验组临床不同分期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保留膝上主干的剥脱术,对照组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方式。随访观察两组试验对象的预后情况。 结果试验组在疼痛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血肿例数等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t=3.268、4.325、5.670、5.931、χ2=3.547,P<0.01),而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复发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后的大隐静脉主干除腔内血流速度较术前减慢外(t=10.87,P<0.01),其管径、通畅度、隐股瓣膜功能、并发血栓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对于传统手术方式,保留大隐静脉膝上主干手术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由于其保留了大隐静脉主干,为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方式的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为保留自身血管材料防治血管疾病,行血管库储备可行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腹腔镜手术结合CTA观察腹股沟疝患者死冠血管,研究死冠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在不同类型疝患者中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61.0±15.5)岁,均临床诊断为腹股沟疝(直疝或斜疝),住院期间进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前行CT检查,对死冠血管存在情况及数据进行采集,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腹股沟疝患者共56侧腹股沟疝(直疝21侧,斜疝35侧),死冠血管出现率58.9% (33/56),距离耻骨联合中点水平距离为(54.4±6.9)mm,动脉直径为(2.2 ±0.8)mm,明显小于静脉直径[(2.8 ±1.1)mm,P<0.05].在腹股沟直疝中死冠血管总出现率明显低于斜疝(P<0.05),其中死冠动脉出现率也明显低于斜疝(P<0.05).男性患者死冠动静脉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同时男性患者发病年龄更高,血管直径更大,直疝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斜疝患者(P<0.05).结论 死冠血管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出现率较高,男性出现率高于女性;该血管参与构成腹股沟区血供,能减缓该区域腹壁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