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五医院行PD术的206例患者资料,比较VTE组及非VTE组患者在术前资料、手术因素、血常规、PLR方面的差异,绘制术前PLR预测术后VT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PLR临界值进一步将VTE组分为高PLR亚组和低PLR亚组,分析两亚组在VTE血栓形成部位、术后生存时间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PD术后发生VTE组(63例)和非VTE组(143例)在PLR上具有统计学差异(t=5.324,P<0.001)。PLR预测术后VT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 0.784~0.928),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75.0%,PLR临界值为244.54。高PLR亚组(n=30)术后双侧静脉血栓(BVT)12例、肺栓塞(PTE)13例,低PLR亚组(n=33)BVT 5例、PTE 6例,两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BVT:χ2=4.925,P=0.026;PTE:χ2=4.720,P=0.030)。高PLR亚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95%CI 10.238~11.762),低PLR亚组为12个月(95%CI 10.530~13.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9,P=0.015)。结论 术前PLR是PD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值越大,术后发生静脉栓塞的风险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根据术前PLR值早期干预具有VTE高风险的患者,可以延长患者PD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岛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 从实验室中挑选出30只成年雄性大鼠,将胶原酶注入大鼠的胰腺导管,聚蔗糖梯度离心法分离胰岛细胞,并培养与鉴定胰岛细胞。培养1周后用双硫腙(DTZ)行胰岛细胞鉴定。用丫啶橙(AO)、碘丙啶(PI)检测胰岛细胞活性。结果 经过分离与纯化,大鼠胰岛细胞的获得率较高且较稳定;分离后的胰岛细胞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生长状态较佳,在培养后的12~24 h可贴壁,在培养后4~5 d细胞生长状态达到顶峰,细胞完好,且折光性能优异。利用免疫组化法鉴定胰岛细胞,分离的细胞SMA及PDGFR表达呈阳性,少数细胞vWF表达呈阳性。结论 我科此次分离纯化大鼠胰岛细胞的方法为逆行灌注胶原酶+原位消化+Ficoll液梯度分离法,实验结果显著,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纯度较高的大鼠胰岛细胞。分离后的胰岛细胞在培养4~5 d后达到最佳状态,适用于作为实验室胰岛细胞功能深入研究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临床资料,包括胰腺损伤Ⅲ级10例,Ⅳ级4例,Ⅴ级l例.行Whipple手术1例,胰尾部切除+脾切除术3例,胰腺周围双套管负压持续冲洗引流10例,胰腺周围穿刺引流术l例,同时进行合并伤的治疗.结果 术后发生胰瘘12例,胰腺周围脓肿5例.治愈14例,1例经胰周穿刺引流治疗后1个月突发出血死亡.结论 严重胰腺损伤手术方式需个体化,术中遵循损伤控制性理念,胰周放置多根双套管,术后持续冲洗和负压引流,早期肠内营养等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9例胰腺SP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 39例患者中良性SPN 27例,恶性SPN 12例,良、恶性SPN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0)。良性和恶性SPN患者的肿瘤部位分布(P=0.063)及形态学特点(P=0.9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在合并钙化、囊内出血及胰管扩张发生比例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0)。良性和恶性SPN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包膜是否完整以及肿瘤囊实性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良性SPN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居多、包膜完整、偏实性。27例良性SPN患者中,行肿瘤剜除术6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2例,行标准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7例。12例恶性SPN患者中8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标准胰体尾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好转出院,均未发生腹腔感染,4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经积极而充分的引流后好转。随访截止时间至2017年8月31日,平均24.5个月,无肿瘤转移或复发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胰腺SPN若出现包膜不完整、肿瘤最大直径5 cm提示肿瘤可能为恶性;肿瘤成分偏实性可能提示为良性;手术是治疗胰腺SPN首要有效的方法,恶性SPN建议常规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头及壶腹部恶性肿瘤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良性肿瘤及十二指肠乳头肿瘤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吻合采用胰肠或胰胃吻合两种方式。患者术后出血时间〉5d定义为晚期出血。消化道出血为消化道出血组,腹腔出血为腹腔出血组。按出血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出血。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包括介入和开腹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治疗晚期出血。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46例患者中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4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切除或置换术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置换术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肝方叶切除术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左半肝切除术1例。246例患者中行改良胰肠端侧吻合127例,行胰胃套入吻合53例,行传统胰肠端端套人吻合39例,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27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15例,病死率为6.10%(15/246)。术后29例患者发生晚期出血,出血发生率为11.79%(29/246)。其中消化道出血14例,腹腔出血15例。29例出血患者中轻度出血9例(消化道出血5例、腹腔出血4例);重度出血20例(消化道出血9例、腹腔出血11例)。17例患者术后发生先兆出血,其中消化道出血5例、腹腔出血12例。29例患者均经常规保守治疗,消化道出血组患者保守治疗成功率为8/14,腹腔出血组为2/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失败患者均中转手术治疗。20例重度出血患者中行手术治疗19例,1例经保守治疗成功。9例轻度出血患者全部行保守治疗,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均获治愈。29例术后晚期出血患者中死亡10例,病死率为34.5%(10/29)。消化道出血组患者病死率为2/14,腹腔出血组为8/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常有先兆出血征象,出血程度多为重度。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多可治愈,腹腔出血需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腺癌(PDA)类器官是由患者来源的干细胞或祖细胞体外三维培养而来的含有多种细胞类型、通过细胞自我更新的自组织结构,其类似于体内细胞原始器官功能的活体生物样本库。PDA类器官培养可来自手术或活检组织,从活检建立类器官的能力将会促进更大范围PDA患者人群的抽样,且重复采样可纵向追踪患者疾病的全过程。与传统的二维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消化道瘘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经验,其目的提高SAP治愈率,降低消化道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方法:对2006-01/2011-08我科收治的16例SAP合并消化道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发生部位、时间及对机体的影响,并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本组16例中结肠瘘6例,占37.5%(6/16),十二指肠瘘5例,占31.25%(5/16),胃瘘3例,占18.75(3/16),十二指肠瘘+结肠瘘1例,占6.25(1/16),十二指肠瘘+小肠瘘1例,占6.25(1/16);消化道瘘发生的时间多在SAP术后3-9wk内,16例均有胰外侵犯(胰腺假性囊肿1例,假性囊肿合并感染出血4例,胰周脓肿5例,合并胰腺坏死2例,细菌合并真菌感染3例),16例均经引流管造影确诊;早期手术2例(<2wk),晚期手术14例(>2wk);术中均放置引流管(2-11不等)且术后行冲洗引流,放置时间均>2wk;15例术中预防性行胃空肠造瘘并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本组治愈14例,治愈率为87.5%(14/16),因十二指肠瘘合并腹腔大出血自行放弃治疗1例,因结肠瘘合并全身感染并多发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结论:SAP合并消化道瘘与胰液腐蚀、感染、手术时机及方式、引流管数量、位置、放置时间、早期恢复肠内营养等相关;经引流管及窦道造影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瘘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防治的重点在于有效选择手术方式如微创并建立充分有效的引流,同时早期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胰体尾切除方式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1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切除脾脏将患者分为保脾组(29例)和切脾组(36例);根据术中胰腺断端闭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手工组(32例)、闭合器组(11例)和联合组(22例),比较不同组别间胰瘘发生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组间比较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进行x2分割检验.结果 保脾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为41% (12/29),与切脾组的44% (16/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2,P>0.05).手工组、联合组和闭合器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38% (12/32)、32%(7/22)和9/1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76,P<0.05);手工组和联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均低于闭合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35,7.340,P<0.05);但联合组与手工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85,P>0.05).28例胰瘘患者均经通畅引流或腹腔持续冲洗引流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保留或联合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式对胰瘘发生无显著影响,术中胰腺断端单纯采用手工缝合或行闭合器联合手工缝合后胰瘘发生率低于单纯采用闭合器缝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肠吻合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122例中36例胰管内置管外引流,67例胰管内置管内引流,19例胰管内未置管引流。
结果:胰管内置管引流103例中21例(20.4%)发生胰瘘,胰管内置管外引流36例中4例(11.1%)发生胰瘘,胰管内置管内引流67例中17例(25.4%)发生胰瘘;而19例胰管内未置管引流病例中5例(26.3%)发生胰瘘。胰管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与胰管非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管内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与胰管外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时胰管内安置引流与否似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PD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PD后DG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67例患者术后发生DGE 22例,发生率为32.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情况、胃空肠吻合方式及管型吻合器直径均与PD后DGE的发生有关,合并糖尿病、采用传统Child+Braun吻合法行胃空肠吻合及采用25 mm管型吻合器吻合者的DGE发生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胃空肠吻合方式(OR=0.062,95%CI:0.009~0.407,P=0.004)及管型吻合器直径(OR=0.135,95%CI:0.034~0.538,P=0.005)为PD后DG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传统Child+Braun吻合法行胃空肠吻合及采用25 mm管型吻合器吻合者的DGE发生率较高。结论PD后DGE的发生率较高,术中采用Roux-en-Y法和28 mm管型吻合器吻合均有助于减少PD后DGE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