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增强T1WI的比较研究探讨增强FLAIR T2WI在脑膜瘤中的表现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脑膜瘤患者共42个脑膜瘤的常规SE T1WI和FLAIR T2WI增强序列影像表现,对比小脑膜瘤组(直径<2cm)及大脑膜瘤组(直径>2cm)在常规SE T1WI和FLAIR T2WI增强中瘤体的强化程度,并分析两者间差别。结果:两组强化程度显著性存在统计学差异,大脑膜瘤组在增强T1WI序列较FLAIR T2WI增强序列强化显著多见;而小脑膜瘤组在FLAIR T2WI增强序列较增强T1WI序列强化显著多见。结论:增强FLAIR较增强T1WI更有助于小脑膜瘤的显示和判断,但在大脑膜瘤显示肿瘤本身上不及增强T1WI。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与其病理危险度、免疫组化分型及乙酚肝素酶(Hp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GIST患者,均行MSCT扫描.根据病理危险度分为低、中、高危组,根据免疫组化分型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pa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影像特征、H...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三维尿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MSCTU)是在尿路高密度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兴趣区的连续容积扫描,经计算机图像后处理获得尿路三维图像(图1~3).  相似文献   
4.
目的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骨盆病变精准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CT引导下骨盆穿刺活检病例86例临床资料,对其成功率、准确性及后续诊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86例穿刺病例中,穿刺成功率为98.8%(85/86),穿刺活检阳性率为96.5%(83/86)。穿刺活检在鉴别病变是否为恶性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80%、100%、90.60%、100%、76.3%;溶骨性骨质破坏59例,成骨性骨质破坏1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6例,溶骨性病灶与非溶骨性病灶穿刺活检准确率无明显差异(χ~2=2.35,P=0.13);1例非霍其金淋巴瘤患者,术后穿刺针道区域出现少许血肿;45例接受了手术治疗,41例行包括放疗、化疗、抗痨、抗炎等在内的非手术治疗。结论 CT引导下穿刺骨盆病变活检是诊断准确率高、损伤小的微创检查,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64排螺旋CT 血管成像310例,其中颅内血管36例,颈部血管70例,胸腹部血管175例,肾动脉28例,下肢血管1例。造影剂用量按0.8~1.5ml/kg,一般用量为60~80ml,速率4.0~5ml/s,扫描延迟时间按两种方法进行:①SURE START实时跟踪技术;②根据动脉循环时间确定,数据重建为vitrea 2图像处理工作站容积重建。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310例,图像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病灶显示准确。结论:64排螺旋CT机技术上改进了两方面:高空间分辨力(亚毫米)和高时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各向同性扫描, 血管成像迅速快捷,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较以往MS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腰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40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以大腿内侧、小腿内侧及前方明显,疼痛逐渐加重,影响行走。患者步入病房,步态蹒跚。腰椎右侧叩击痛(+),股神经牵拉实验(+)。双下肢各肌群肌力 V 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右大腿内侧、小腿内侧及前方皮肤感觉略减退。肌电图显示右股神经支配肌呈神经源性改变,右股神经周围运动未引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低管电压的扫描方案对心脏CTA检查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心脏CTA检查的患者,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按BMI指数分组,给予不同管电压、自动管电流扫描,选用心动周期的70%-80%为全剂量扫描时间窗,单次心跳采集数据。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三组心脏CTA检查的数据及双盲法评价图像的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B、C三组ED值进行组间比较:C组ED值明显大于A组(P0.001)和B组(P0.001),A组ED值明显小于B组(P=0.001);三组病人图像的CNR、SNR不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名医师双盲法评定图像质量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61。结论个体化低管电压扫描方案能显著降低了心脏CTA辐射剂量,并图像质量得以保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高危险因素人群(简称高危人群)的随访观察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CCTA检查且空腹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及体质量指数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的80例患者,经临床干预后,间隔2年再次行CCTA检查,同时行上述生化指标及体质量指数检测,根据两次CCTA检查结果分为稳定组和进展组,并对2组两次生化指标、体质量指数及其变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稳定组60例,进展组20例。进展组第1次与第2次检查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2);稳定组第2次检查体质量指数、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小于第1次检查(t=2.10、2.68、3.45、4.26、5.90,P=0.04、0.01、0.001、0.000 1、0.000 1);进展组第2次检查甘油三酯(t=2.39,P=0.02)和低密度脂蛋白高于稳定组第2次检查(t=3.98,P<0.000 1);进展组血糖变化率高于稳定组(t=-2.04,P=0.045)。结论 CCTA对于随访观察高危人群冠心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加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积极干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延缓或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对不同大小肺结节的检出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4例肺结节患者的胸部CT图片,计算并比较基于DL的肺结节检出模型对不同大小肺结节的检出率(相对于医师诊断结果),分析模型检出假阳性结节的类别。结果 344份CT图像中,医师共诊断710个0~30 mm肺结节。模型共检出2 495个候选肺结节,其中真阳性675个(相对于医师诊断结果),模型对结节的检出率为95.07%(675/710)。模型对0~4 mm肺结节的检出率为82.80%(77/93),0~5 mm结节为90.15%(238/264),0~6 mm结节为92.94%(395/425),5~10 mm结节为97.94%(381/389),10~20 mm结节为98.21%(55/56),20~30 mm结节为100%(1/1),模型对不同大小肺结节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2,P>0.05)。模型检出假阳性结节中,50.38%(917/1 820)为医师最初诊断漏诊者,32.53%(592/1 820)为血管断面。结论 DL肺结节检出模型对肺结节的整体检出率较高(95.07%),且不受结节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多向分化及对兔桡骨骨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响,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成骨、成软骨、成脂肪三系分化后进行染色鉴定,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后作为实验组,植入兔桡骨骨缺损模型中,仅植入β-磷酸三钙(β-TCP)作为对照组,于3个月后行X线检查并取材行HE染色,并分别于术后1、2、3个月进行CT值检测,检测其修复效果。结果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良好,呈长梭形,形态均一,使用成骨、成软骨和成脂培养基分别诱导培养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骨桥蛋白及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茜素红染色、番红O染色、亚甲基蓝染色和油红O染色分别呈阳性,体内试验中X线检查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可见材料与周围骨断端相连,HE染色见实验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对照组则为纤维结缔组织,CT值在1个月和2个月时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并能够促进兔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