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N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20例INP病人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9例;年龄为(42±9)岁。20例病人均行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术后脓腔持续灌注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及胰腺周围残余组织感染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4例手术入路为腹上区+左侧腹膜后入路,1例为腹上区+右侧腹膜后入路,5例为腹上区+双侧腹膜后入路。20例病人中,14例行附加手术,其中10例行空肠造瘘术、2例行胃造瘘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胆囊造瘘术。2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28±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mL(50~700 mL)。(2)术后情况:20例病人术后开始行0.9%氯化钠溶液脓腔持续灌注引流时间为2 d(1~14 d)。20例病人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术后胃瘘合并腹腔出血(于术后13 d行剖腹探查止血+胃造瘘术)、1例为术后十二指肠瘘(于术后111 d行胃肠吻合+空肠造瘘术)、1例为术后腹膜后残余组织坏死感染(于术后11 d再次行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1例为术后胆囊瘘(于术后71 d行胆囊切除术)、2例为术后胰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0例病人第1次手术后住院时间为42 d(20~178 d)。(3)随访情况:20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0~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随访期间,1例病人继发糖尿病;无病人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20例病人胰腺周围残余组织吸收良好,无病人死亡。结论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INP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术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选择因直肠癌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术的415例患者。研究吻合口瘘与性别、年龄、BMI值、肿瘤分期、手术时期等因素的关联性;在后期阶段,课题组对术中的一些保护性措施进行了改进,探讨不同时间段,吻合口瘘患者二次手术率的情况。结果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是否行保护性造口等因素无关(P0.05),而与BMI值相关(P0.05)。吻合口瘘的发生可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P0.05)。415例病例中(90例在前期完成,325例后期完成),仅1例需要中转开腹(0.24%)。术后吻合口瘘的总发生率为5.3%(22/415),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6%(5/90)和5.2%(17/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5)。在前期阶段,5例吻合口瘘患者有4例行腹腔镜二次手术(80%);后期的17例吻合口瘘仅2例因瘘出现较早、感染扩散而行再次手术(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手术干预的吻合口瘘患者,接受腹腔镜再次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保护性措施对降低吻合口瘘患者二次手术率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小龙  万亚锋  黄平 《解剖学报》2021,52(2):251-257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B1(Akt1)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和p53共表达质粒对肝细胞癌(H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 方法 构建了一种共表达蛋白激酶B1(Akt1)特异性siRNA和野生型p53基因的双表达质粒(pSi-Akt1-P53)。将pSi-Akt1-P53共表达质粒转染至肝癌HepG2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Akt1和P53表达被调控情况。然后将这种共表达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中,并同shAkt1质粒和P53质粒相比较,分别采用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 结果 pSi-Akt1-P53共表达质粒转染至肝癌HepG2细胞后显著地减少HepG2细胞中Akt1蛋白的表达,同时显著增加P53蛋白的表达。与shAkt1质粒和P53质粒相比,pSi-Akt1-P53共表达质粒更显著地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更显著地促进HepG2细胞的凋亡。 结论 pSi-Akt1-P53共表达质粒能非常显著地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效促进肝癌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万亚锋  王理 《浙江医学》2018,40(23):2618-2620
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进行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及基因治疗等。本文就EGFR信号通路与胆管癌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白细胞介素12B(IL-12B)rs3212227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Medline及OVID等数据库,纳入含有IL-12B rs3212227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相关性信息的文献。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使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Eggr's检验识别发表偏倚。 结果共纳入8篇研究,在共显性模型(AC vs. AA)中,IL-12B rs3212227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无明显相关性(Z= 1.84,P= 0.065),而在等位基因模型(C vs. A)、显性模型(CC+ AC vs. AA)、隐性模型(CC vs. AC+ AA)及共显性模型(CC vs. AA)中,C基因型可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Z= 2.90,P= 0.004;Z= 3.12,P= 0.002;Z= 2.26,P= 0.024;Z= 2.92,P= 0.003)。分层分析中,以随机人群为来源的研究,在显性模型(CC+ AC vs. AA)中,IL-12B rs3212227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存在相关性[OR= 1.17,95%CI(1.01,1.35),Z= 2.04,P= 0.041],以医院人群为来源的研究,除共显性模型(AC vs. AA)外[OR= 1.12,95%CI(0.93,1.36),Z= 1.22,P= 0.222],而等位基因模型(C vs. A)[OR= 1.16,95%CI(1.03,1.30),Z= 2.54,P= 0.011]、显性模型(CC+ AC vs. AA)[OR= 1.22,95%CI(1.04,1.43),Z= 2.39,P= 0.017],隐性模型(CC vs. AC+ AA)[OR= 1.25,95%CI(1.03,1.53),Z= 2.26,P= 0.024]和共显性模型(CC vs. AA)[OR= 1.37,95%CI(1.09,1.73),Z= 2.69,P= 0.007]模型与肝细胞癌存在相关性。 结论IL-12B rs3212227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存在相关性,C基因型可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一例胆道手术后形成肝脓肿的患者,该患者为49岁女性,肝左叶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高烧、高胆红素血症。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右叶肝脓肿、局部胆道闭塞。经过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以及经皮肝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无效后给予急诊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脓肿引流,结果疗效显著,患者一周后症状明显好转。提示ERCP和ENBD内镜技术可早期解决由于术后局部闭塞性胆道梗阻引起肝脓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经小鼠肝癌细胞不同抗原致敏的CD40配体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抗肿瘤免疫的能力.方法:分离、纯化T、B混合淋巴细胞,并在CD40L、rmIL-4联合作用下培养.然后分离T、B淋巴细胞以备用.将凋亡的肝癌细胞及其冻融裂解物作为实验组,1640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B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培养后各组B细胞表面抗原呈递细胞标记(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以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CTL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Hepal-6为靶细胞,LDH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结果: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实验组的B淋巴细胞,其组织相容性分子及其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负载肝癌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诱导的CTL可有效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8.
肿瘤细胞RNA转染活化的B细胞诱导的CTL抗肿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鼠B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分离、纯化B淋巴细胞,并在CD40配体(CD40L)和重组小鼠白介素4(rmIL-4)联合作用下活化;将活化B细胞与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提取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B淋巴细胞作为实验组,并以小鼠肝细胞RNA,脂质体,1640培养基转染作为对照组。检测转染后各组B细胞表面抗原呈递细胞标记(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情况。转染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诱导、扩增CTL;以CTL作为效应细胞,Hepa1-6为靶细胞,检测CTL杀伤活性。检测转染后刺激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结果转染Hepa1-6总RNA的B淋巴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高于RNA对照组(P0.05)、脂质体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经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其组织相容性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将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与对照组B细胞诱导的特异性杀伤率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0L活化的B淋巴细胞刺激的T细胞,分泌INF-γ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可有效诱导CTL杀伤肝癌细胞,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