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肿瘤学   1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中的气道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部分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气道重建方式,以彻底切除病变并最大限度保存肺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气道重建中的外科相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研究2003年1月~2005年6月2206例肺癌手术中100例气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癌42例,腺鳞癌23例,腺癌11例,粘液表皮样癌5例,腺样囊性癌4例,类癌3例及其它混合散在分布类型12例。ⅠB期34例,ⅡB期23例,ⅢA期23例,ⅢB期20例。主要手术方式包括:右上叶袖状切除42例,右下叶袖状切除1例,左上叶袖状切除24例,左下叶袖状切除4例。两叶袖状切除8例,隆凸成形重建17例,肺叶袖状切除合并肺动脉成形4例。结果97例患者为完全性切除(R0),3例为不完全性切除(R1)。术后5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2例,胸腔感染1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肺泡胸膜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术后住院日为4~27日(中位11日)。99例治愈出院,肺部感染导致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1%。结论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取适当的气道重建方式,符合外科手术原则,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对血管、气管、支气管的处理技巧是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术前化疗的相关不利影响增加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本研究旨在分析化疗后胸内组织结构变化,研究化疗对手术的具体影响,探讨化疗后外科处理特点并观察化疗后病灶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选取随机入组肺癌患者100例,先手术组和先化疗组各50例。归纳化疗对患者胸内组织结构的影响;量化分析化疗对手术相关要素的影响及外科处理特点;观察部分化疗后病灶病理形态变化,探讨化疗临床缓解率与组织形态有效率的关系。结果化疗后,胸内相关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未见显著增多;化疗增加手术难度,娴熟的操作技巧足可避免手术风险;化疗后病灶呈现程度不同的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与临床缓解率并不一致,2周期化疗的病灶组织形态学有效率明显高于1周期。结论化疗增加手术的难度,术中的耐心细致和手术技巧是避免风险的关键。术前化疗以2周期为宜。  相似文献   
3.
探讨如何降低肺癌手术死亡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如何降低肺癌手术死亡率吴怀申王其杉韩文彬丁征平周允中上海市胸科医院肺癌研究中心、胸外科(上海200030)肺癌外科手术创伤大,全身麻醉和手术操作均直接影响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偏高。减少手术死亡率,不仅是外科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向4孔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市胸科医院采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4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6例,女242例;年龄33~78岁。术前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428例中行右肺上叶切除134例,右肺中叶切除48例,右肺下叶切除98例,右肺中下叶切除4例,左肺上叶切除72例,左肺下叶切除72例。将42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单向3孔法组(300例)和单向4孔法组(12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412例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术,16例中转常规开胸手术(中转开胸比率3.7%)。平均手术时间132.1(120~180)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7(3~5)cm,平均术中出血量150.0(50~800)ml;两组患者平均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孔法组较3孔法组手术时间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中转开胸患者接受术中输血。死亡5例,于术后1个月内分别死于严重肺部感染、肺栓塞和急性脑梗死。术后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52例,腺癌340例,腺鳞癌20例,低分化癌8例,大细胞癌6例,类癌2例。术后出现持续肺漏气4例,脓胸2例,肺部感染4例,心律失常26例,肺栓塞2例,乳糜胸2例,急性脑梗死2例。3年总生存率为83.6%(358/428)。结论单向式4孔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满意,符合肺癌手术的治疗规范。单向4孔法还能大大提高手术流畅程度和淋巴结清扫程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新的第7版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分期已经提出肿瘤直径对NSCLC预后的重要性,但是对癌灶直径≤2cm预后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癌灶≤2cm(T1a)的I期NSCLC病人的临床预后因素,为临床预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既往手术后病理诊断为癌灶≤2cm(T1a)的I期的73例NSCLC病人,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影响长期生存的临床因素。结果该类患者5年以上总体生存率达到80.8%。性别(P=0.175)、年龄(P=0.241)、病理类型(P=0.265)、是否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手术(P=0.918)、是否术后辅助化疗(P=0.616)、是否侵犯胸膜(P=0.827)和该类患者的长期生存无明显相关性。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癌灶的分化程度,即在中度分化程度以下长期生存较差(P=0.01)。结论在癌症直径≤2cm的I期肺癌中,侵犯胸膜对生存无影响,而分化程度是一个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年轻和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与生存率,探讨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特点。方法根椐上海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数据统计,选取我院2002年1~12月手术的17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年龄分为年轻组(〈50岁,89例)和高龄组(〉70岁,8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计算。结果高龄组患者中鳞状细胞癌比例高于年轻组(Х^2=9.281,P=0.000),而性别、吸烟人数、病理类型、TNM分期、手术方式、术后放化疗等临床特征及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5.569,P〉0.05)。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者高龄组高于年轻组(Х^2=14.053,13.044,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龄组高于年轻组(Х^2=12.842,P=0.000);高龄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33.53%和27.83%;年轻组分别为77.78%,46.67%和44.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风险相对较高,应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可获得与年轻患者接近的长期生存率,仍是值得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肺癌术中胸腔冲洗液细胞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征平  申屠阳  韩文彬  周允中  陈岗 《肿瘤》2003,23(5):431-433
目的:研究术中胸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对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无恶性胸腔积液的100例肺癌患者,剖胸后及术毕胸膜腔冲洗,冲洗液行病理细胞学检查,术后患者随访。结果:冲洗液细胞学检测:术前阳性8例.术后阳性5例。3年生存率随访:冲洗液细胞学阳性者为20%,阴性者为60%。冲洗液阳性的相关因素包括:病理分期、细胞类型、肿瘤大小、胸膜侵犯程度。结论:术中胸膜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可提示胸膜腔的微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化疗对肺癌患者手术的具体影响;比较化疗临床疗效和病灶组织形态学改变;探讨适宜有效化疗周期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选取随机纳入的肺癌患者100例,对先手术组和先化疗组患者胸内相关组织结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量化分析化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影响程度。分析不同化疗周期临床疗效和组织形态学的关系。结果 化疗导致胸内结构不同程度纤维化,手术风险增加。两组总体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个周期化疗者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多于1个周期者[(575.00±318.20)ml和(325.00±247.49)ml、(600.00±494.97)ml和(310.00±14.14)ml]。化疗的临床疗效和组织形态学变化不一致,2个周期化疗的临床和组织形态学有效率均高于1个周期(33.33 %与12.50 %)。结论 化疗增加手术的难度,但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MVP方案是可取的NSCLC化疗方案,术前化疗以2个周期为宜。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手术对肺癌患者应激状态、心脏损伤和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待研究。本研究拟比较不同肺静脉处理方法对患者应激和心脏的影响。方法肺癌患者54例,随机分为肺静脉总干结扎组(总干组,27例)和肺静脉属支结扎组(属支组,27例)。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HC)、血糖(BG)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记录外科相关资料,监测术后3日疼痛指数和心律状况。结果①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日引流量无明显差异。②两组疼痛指数无明显差异。③两组HC水平在术毕明显上升,术后渐降低。④两组术后BG水平明显升高,并持续高水平。⑤两组术后BG与HC水平呈正相关。⑥总干组术后cTnI水平明显升高,属支组无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⑦总干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属支组,但两组在术后各时点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①两种肺静脉处理方式对患者应激的影响无明显差异。②肺静脉总干结扎对心脏的损伤有大于肺静脉属支结扎的趋势。③肺静脉属支结扎倾向于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ng,ERCC)基因家族能对核苷酸进行切除和修复以减少DNA的损伤。如果损伤性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受损,可增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肿瘤发生更多的恶性表型行为。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肿瘤ERCC1的表达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手术切除后患者的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在肿瘤中的表达,以评估ERCC1表达对118例接受过根治性切除的I期NSCLC患者生存率的意义。结果肿瘤ERCC1表达阳性与阴性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6.12%、65.4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多变量分析表明,ERCC1高表达对较长生存期具有独立预测性。结论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者的生存率较阴性表达者高。可见,完整的DNA修复机制可减少导致肿瘤恶性潜能的基因畸变的积累,从而减少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