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患者诊断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预处理方案为大剂量环磷酰胺 (CTX) 全身照射 (TBI) ,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连续 5 .5 d对供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分 2天采集单个核细胞 ,并于采集当日由静脉输给患者 ,移植后给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措施。 结果 :患者迅速恢复造血功能 ,于 0 d血小板≥ 2 0× 10 9/ L, 14d白细胞 >1.0× 10 9/ L。 14d骨髓增生活跃 ,性染色体核型转变为供者型 (46 ,XY) ,随访至今不变。结论 :allo- PBSCT是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ABO血型不合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功能重建及移植后早期成分输血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首先对供受者ABO血型及血清凝集效价进行鉴定。单采单个核细胞时控制红细胞污染量在10mL以下,移植后检测受者血型转变、血清凝集素的动态变化和干细胞植活情况。结果:ABO血型不合移植与ABO血型相同移植后干细胞植活时间相同,移植时及移植后早期成分输血无1例发生溶血现象。结论: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植活时间,移植后根据受者血型转变情况及凝集素动态变化选择移植后早期成分输血,可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且不影响干细胞植活及血型转变时间。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98年3月至2005年4月共施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45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年龄14-47岁,年龄中位数为36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8例(第1次缓解12例,第2次缓解3例,早期复发2例,难治型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第1次缓解2例,第2次缓解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例(慢性期19例,加速期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难治性贫血及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各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Allo-PBSCT)供者经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 ,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 ( 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单个核细胞 ( MNC)及 CD+ 3 4 细胞数之间相关性和移植的剂量标准。方法 :对 6例 Allo-PBSCT供者用 G-CSF或 G-CSF+GM-CSF进行动员 ,于动员前及动员后 ,对外周血及收集的MNC收集物中幼稚粒细胞及 CD+ 3 4 细胞进行检测计数 ,并计算出输给患者每公斤体重的 MNC、幼稚粒细胞及 CD+ 3 4细胞数。结果 :动员后外周血中的幼稚粒细胞与 CD+ 3 4 细胞数同步增加 ,外周血 MNC中幼稚粒细胞数与 CD+ 3 4 细胞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6例患者全部植活恢复造血功能 ,并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转为供者型所证实。结论 :Allo-PBSCT供者经 G-CSF或 G-CSF+GM-CSF动员之后 ,外周血 MNC中幼稚粒细胞与 CD+ 3 4 细胞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 ,MNC与幼稚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 Allo-PBSCT的剂量标准 ,该法检测方便快速 ,稳定性好 ,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晚期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患者诊断为淋巴肉瘤白血病,预处理方案为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加全身照射(TBI),供者为HLA相同的胞妹,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8ug·kg~(-1)·7.25~(-1)连续5.5天对供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于第5天及第6正(即相当于移植的一1及0天)用Cobespectra血液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MNC),两次采集的MNC悬液均于0天由静脉输给患者。移植后给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措施。结果:患者迅速恢复造血功能,于 13天WBC>1.0×10~9/L,TBC>20×10~9/L(不输血)以后逐渐恢复正常, 14天骨髓增生活跃,性染色体核型转变为供者型(46,XX),现已随访至90天,骨髓仍持续缓解。结论:allo—PBSCT是治疗晚期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比较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09年2月,共11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异基因PBSCT(allo-PBSCT),其中单倍体相合移植受者51例(单倍体组),同期全相合移植受者60例(全相合组).两组的预处理方案均为清髓性;两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均以经典环孢素A加短程甲氨蝶呤作为基础方案,HLA 1个抗原不合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HLA 2~3个抗原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及抗CD25单克隆抗体.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结果 111例受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单倍体组和全相合组受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 d和12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 d和13 d.单倍体组有25例受者发生急性GVHD(aGVHD),其中Ⅰ度20例,Ⅱ度5例;有33例发生慢性GVHD(cGVHD),其中局限型30例,广泛型3例;4年累积发病率为70.4%;无白血病存活40例,3年预期总无白血病存活率(LFS)为74.5%,其中标危型77.3%,高危型68.2%.全相合组有14例发生aGVHD,其中Ⅰ度10例,Ⅱ度2例,Ⅲ度2例;有37例发生cGVHD,其中局限型32例,广泛型5例;4年累积发病率为58.1%.无白血病存活46例,3年预期总LFS为72.1%,其中标危型77.6%,高危型52.7%.单倍体组受者移植后aGVHD发生率高于全相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GVHD、原发病复发率和L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淋巴细胞的、亲属间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PBSCT均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allo-PBSC)动员及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方法:2例患者诊断分别为急非淋白血病M_(2a)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预处理方案主要为大剂量环磷酰胺加全身照射。主要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8mg左右·kg~(-1)·d~(-1)连续5天对异基因外周干细胞移植(allo-PBSCT)的供者进行动员,第5天及第6天(即相当于移植的-1天及0天)用COBESpectra血液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MNC),两次采集的MNC悬液均于0天由静脉输给患者。例1输入的MNC及幼粒细胞数分别为6.07×10~8/kg及1.38×10~8/kg,例2为8.98×10~8/kg及1.76×10~8/kg。移植后给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措施。结果:2例均迅速恢复造血功能,例1于 110天血型完全转为供者型,例2骨髓染色体核型完全转变为供者型(46XX),Ph~1染色体由阳性转为阴性。现已分别随访106及133天,骨髓仍持续缓解。结论:allo-PBSCT有造血功能恢复快,不需采集骨髓等优点。同时我们还对移植的剂量标准提出了新的看法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单次大容量采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根据7 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动员后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数(MNC)、分离采集过程中收集的干细胞混悬液的混浊程度及病人的状况,采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仪按患者全血容量(TBV)的3个循环单次分离并采集外周血的干祖细胞,计数MNC及CD34+胞数,冻存10-14 d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术,观察造血重建的情况。结果:7例患者单次大容量采集到的MNC及CD34+平均细胞数分别为7.25×108/kg和5.57×106/kg,采集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较重的肢端及口唇麻木感,余6例均无其他明显不适,采集顺利。行APBSCT术后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平均天数分别为+8.9 d和+8.7 d。结论:部分恶性淋巴瘤患者可单次大容量采集到足够量的干祖细胞,且采集过程是安全的,行APBSCT术后造血重建迅速。  相似文献   
9.
背景:应用亲属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可使所有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都能在亲属间及时找到供者。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的免疫学障碍,应用常规方式移植不但排斥率高而且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目的:观察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方案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2—07/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对象: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年龄10~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35例。方法: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均以环孢素加短程甲氨蝶呤为基础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时加用霉酚酸酯,人类白细胞抗原2~3个位点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甲抗-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CD34+细胞11&#215;10^8/kg。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及移植后1,3,6,12及18个月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及单倍体移植受者T、B亚群变化。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Ⅰ度16例,Ⅱ度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0.8%;在随访大于6个月的31例患者中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3例,局限型20例。广泛型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7.1%,无患者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非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B亚群下降及恢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移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小样本临床治疗中,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应用亲属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可使所有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都能在亲属间及时找到供者。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的免疫学障碍,应用常规方式移植不但排斥率高而且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显著增高。 目的:观察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方案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2-07/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研究所完成。 对象: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年龄10~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35例。 方法: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均以环孢素加短程甲氨蝶呤为基础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时加用霉酚酸酯,人类白细胞抗原2~3个位点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单抗。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CD34+细胞11×106/kg。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及移植后1,3,6,12及18个月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及单倍体移植受者T、B亚群变化。 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Ⅰ度16例,Ⅱ度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0.8%;在随访大于6个月的31例患者中发生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3例,局限型20例,广泛型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7.1%,无患者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非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B亚群下降及恢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移植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小样本临床治疗中,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 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