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展性卒中与脑动脉狭窄的脑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9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并与同期收治的31例完全性脑梗死患者比较,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 (或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检查(DSA检查),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分水岭脑硬死或侧脑室体旁梗死发生率72.4%(21/29)及脑动脉狭窄发生率75.86%(22/29)均明显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22.6%(7/31),35.48%(11/31)。进展性脑梗死组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55.17%(16/29),高于完全性脑硬死组的12.90%(4/31)。溃疡性斑块发生率在进展性脑梗死组48.28%(14/29)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16.13%(5/31)。结论中重度脑动脉狭窄及溃疡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早期检查及处理脑动态狭窄以防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2.
Willis环变异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Willis环变异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234例,按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疾病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Willis环的结构,分析Willis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两组Willis环完整显示占48.7%(114/234);疾病组前环和后环的变异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主要由Willis环的交通动脉(ACoA、PCoA)提供代偿,疾病组Willis环代偿能力较对照组差,其中由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提供代偿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Willis环存在变异,其代偿能力与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3.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DSA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动脉硬化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病变,分析各病变的脑血管造影(DSA)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120例病人共217个动脉硬化病变,其中重度狭窄占62.21%,轻度狭窄占37.79%;长病变占18.89%,短病变占81.11%;溃疡病变占37.33%,非溃疡病变占62.67%;成角病变占13.36%,非成角病变占86.64%;偏心性病变占50.23%。向心性病变占49.77%;狭窄两端扩张病变占9.22%,无狭窄两端扩张病变占90.78%。结论 本组颈内动脉系统脑动脉硬化病变形态学特征中,中重度狭窄、短病变、非溃疡病变、非成角病变、偏心性病变以及无狭窄两端扩张病变为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sn)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前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Tsn7 d,观察Tsn对手术大鼠的行为学得分、脑梗死率的影响,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缺血脑组织核因子-κB (NF-κB)基因变化的表达.结果 Tsn高、中、低剂量组行为学得分分别为(2.00±0.67)、(2.20±0.63)、(2.30±0.48)分,较模型对照组的(3.50 ±0.42)分明显降低(P均<0.05),Tsn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脑组织NF-κB mRNA表达量分别为2.64±0.39、2.07±0.57、1.92±0.45,较模型对照组的3.12±0.22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 Tsn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损伤脑组织中核因子-κB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问题式学习(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临床教学实践中,采用PBL教学法是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中一项有实践意义的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 1999- 0 7~ 2 0 0 2 - 0 5对 12 0例脑梗死患者使用通心络胶囊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病例均为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60例中 ,男 4 2例 ,女 18例 ;年龄5 5~ 80岁 ,平均年龄 61岁 ;病程 1~ 30d ;属完全瘫痪2 1例 ,不完全性瘫痪 39例 ,其中伴失语 10例。对照组 60例 ,男 37例 ,女 2 3例 ;年龄 5 1~ 75岁 ,平均年龄5 8.5岁 ;病程 1~ 4 0d ;属完全瘫痪 18例 ,不完全性瘫痪 4 2例 ,其中伴失语 7例。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证实 ,标准参照 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届脑血管病学术…  相似文献   
7.
临床见习是临床课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既能使学员面对直观、特点鲜明的具体病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还能培养和强化学员的临床思维,所以说;陶床见习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此外,通过见习逐步培养学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关心、爱护病人的良好医德医风,也是临床带教的重要内容。l 明确目标 做到理论指导实践1.l 认真设计,明确见习目标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见习前,应选好典型病例,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详细记录鉴别诊断所需的症状、体征。将见习目标展示给学员:(1)强化问诊技巧;(2)熟悉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和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黄光胜  吕永恒  陈琪  黎洪展 《重庆医学》2011,40(23):2313-23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DCs)吞噬功能及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含重组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100 ng/mL、重组鼠白介素-4(rmIL-4)20 ng/mL的完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使其分化为DCs。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作阴性对照,将DCs与50μg/mL 1,1′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DiI)染料标记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共同孵育48 h(加或不加100μmol/L阿托伐他汀)作为实验组,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CD40的表达,同时镜下观察DCs吞噬ox-LDL的形态变化。结果 ox-LDL上调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CD40的表达,经阿托伐他汀处理的DCs可下调CD86、CD40的表达,对ox-LDL的吞噬作用受到抑制。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抑制DCs的吞噬功能及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日趋突出。由于老华人各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衰退,导致老年人的疾病表现和对药物的反应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如老年人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体征多样性,常多病夹杂;老华人肿瘤患无症状潜伏癌增多、症状的特点不突出、重复癌相对多见和癌症转移率低;以及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减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要求临床工作在老年疾病的诊断、治疗与保健工作中,充分认识到这方项的特殊性,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研究12例淋巴结外Ki一1阳性闻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一1positive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Ki一1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性。初步探讨其临床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并随访,应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和方法对12例Ki一1阳性闻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瘤临床炳理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并设置阴性对照组。结桑淋巴结外l(j一1ALcL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12例淋巴结外ALcL均为Ki~1阳性(CD30或BerH2)。其中5例为LCA、EMA阳性;2例LCA阴性、EMA阳性;1例LCA阳性、EMA阴性;其余4例LCA、EMA均为阴性。T、B细胞标记表明7例(58.3%)为B细胞性,2例(16.7%)为T细胞性,另3例(25%)为非T非B细胞性。结论淋巴结外Ki一1阳性ALCL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学上有一定特异性,与其它肿瘤能够进行鉴别诊断。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其临床病理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