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持续灌注温血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理想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69只猫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保护组。观察测各组不同时间点心功能、心肌细胞膜ATPase活性心肌细胞膜蛋白颗粒的形态变化。结果组Ⅰ各时间点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升主动脉阻断期间,组Ⅱ-ⅢaK-ATPase活性均显著下降(ACC15min us ACC60min,P〈0.01),组ⅡCaMg-ATPase活性单位面积心肌细胞膜蛋白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产生的内皮细胞和去细胞异种天然瓣膜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的可行性.方法:以含EGF、bFGF、IGF和肝素的M199培养液培养绵羊原代BMSCs,并以VEGF诱导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采用去污剂和酶消化法制作去细胞猪主动脉瓣支架,通过静态种植方法构建TEHV.经H-E染色、免疫组化、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TEHV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结果:诱导分化产生的内皮细胞在去细胞瓣叶支架及整体瓣膜支架上呈单层生长,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单层.瓣叶表面细胞呈梭形, CD34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BMSCs诱导分化产生的内皮细胞具有与成熟内皮细胞相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BMSCs诱导分化内皮细胞构建TEHV更为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与肿瘤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体肿瘤的生长浸润依赖于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内血管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前的研究认为,构成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可能源自宿主骨髓的内皮前体细胞、成血管细胞或已形成的血管壁内皮细胞。马赛克血管和拟血管生成丰富了肿瘤新生血管理论,但其理论认为血管可以在内皮缺如的情况下形成。这样就对传统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拟应用肿瘤干细胞理论来解释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并比较同种同基因和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的动态变化,进一步了解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移植心脏的病理改变。结果 同基因大鼠心脏移植组术后1、3、5天心肌可见轻度水肿,心肌细胞结构正常,无变性坏死。异基因大鼠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排斥反应显著,组织学分级在3A级以上。结论 同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异基因大鼠术后3~5天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峰期,尤以第5天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中的表达,探讨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的方法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致敏1、2、3、4、5、6周后分别将各组动物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中表达的VEGF进行观察,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对各时期VEGF的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在接受胶原致敏后2周左右发病,滑膜组织中的VEGF蛋白的分泌与炎症发展密切相关。结论:VEGF参与了实验性关节炎滑膜血管翳的形成过程,在R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抑制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采用磷酸钙/DNA-TPC方法构建携带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经18只小型猪的左胸冠状动脉回旋支放置Ameroid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猪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即盐水组、AdHGF组和缺陷型空病毒Ad5(AdNull)组,每组6只(n=6)。于缺血心肌处,分别注射4×109 pfu 200 μl AdHGF、4×109 pfu 200 μl AdNull及200 μl盐水。4周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各组的心脏功能,并行病理学心肌纤维化、心肌凋亡检测。结果: 心脏彩超检测显示,AdHGF组室壁增厚,运动增加,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等明显改善(P<0.05)。AdHGF组心肌组织切片缺血坏死区纤维组织增生明显低于AdNull组(P<0.05)。AdHGF组心肌中Ⅲ型胶原蛋白的量明显低于AdNull组(P<0.05)。AdHGF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GF具有抑制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可抑制心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MR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影像学对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测活性心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10头,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和后1~2月进行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201T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201TI 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18F-PET)检查,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7头动物顺利完成所有检查,负荷磁共振电影扫描见10个(8.93%)节段为梗死心肌,6个(5.36%)节段为缺血心肌;心肌灌注扫描见34个(30.35%)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见12个(10.71%)节段坏死。LDDSE检查见8个(7.14%)节段为梗死心肌,9个(8.04%)节段为缺血心肌。SPECT检查见9个(8.04%)节段为梗死心肌。PET检查见17个(15.18%)节段为梗死心肌。TTC染色见14个(12.50%)节段为梗死区。MR电影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455,Kappa=0.8100);MR活性扫描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略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73,Kappa=0.9130)。LDDSE检出的坏死节段较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40,Kappa=0.7000);PET检出的坏死节段多于磁共振活性扫描(P=0.0253,Kappa=0.8028)和MR电影扫描(P=0.0082,Kappa=0.7079)并有统计学意义;亦多于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P=0.0833,Kappa=0.8879),但无统计学意义;SPECT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253,Kappa=0.7590)。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MRI电影、MRI活性扫描、LDDSE、SPECT、PET检出无活性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85.71%、100%;57.10%、100%;64.29%、100%;100%、96.94%。结论 MR多技术扫描可结合形态、功能及灌注多种方法检测活性心肌.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并可对左窒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且价格相对PET便宜;磁共振和PET、病理结果均有较高一致性。PET高估心肌坏死范围,且不能判断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SPECT和LDDSE低估心肌活性。而且亦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  相似文献   
8.
人食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适用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的食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对比食管上皮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K-SFM及含血清培养基DMEM中的生长情况.结果食管上皮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K-SFM中生长快,细胞形态好,不易被成纤维细胞污染.结论应用无血清培养基K-SFM培养食管上皮细胞,方法简便,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原核表达的hyrdC纯化蛋白及相应单克隆抗体,并以该抗体初步检测胃癌中hyrdC蛋白的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获取人hyrdC基因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纯化得到TRX-hyrdC融合蛋白,将其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按常规方法制备抗hyrdC单克隆抗体,以ELISA、Western印迹法筛选及鉴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比较胃癌组织及瘤旁正常组织中hyrdC抗体水平的差异.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克隆的hyrdC ORF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一致.所获TRX-hyrdC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与理论计算值相符,获得2株分泌抗hyrdC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Western印迹法显示该抗体能特异性地结合人hyrdC蛋白;SP法测定显示,hyrdC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01).结论:成功制备了抗hyrdC单克隆抗体;SP法测定胃癌组织与瘤旁正常组织中hyrdC抗体水平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导致食管癌发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体外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成为研究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及恶性转化的必要条件.国内关于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罕见.我们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1],成功建立了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方法,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