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18F-APN-1607 PET影像脑内tau蛋白沉积相关疾病模式(tauRDP).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7例AD患者[男6例,女11例;年龄(61.7±12.3)岁;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17.6±7.9)分]和1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NC)者[男6名,女4名;年龄(61.2±4.7)岁]的^18F-APN-1607脑影像.在体素层面使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尺度子轮廓模型(SSM)技术构建tauRDP,计算每个样本tauRDP表达值,通过两样本t检验比较tauRDP表达值在A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AD患者tauRDP表达值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D患者的tauRDP脑区主要包括:中央前回、背外侧额上回、额中回、岛盖部额下回、三角部额下回、补充运动区、内侧额上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楔叶、枕上回、枕中回、中央后回、顶上回、顶下缘角回、缘上回、角回、楔前叶和颞中回.AD患者tauRDP表达值为(12.6±8.0),与NC(0.0±1.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1),且AD组tauRDP表达值与MMSE得分相关(r=-0.566,P=0.018).结论 基于SSM/PCA方法建立的tauRDP可用于定量表达tau蛋白沉积空间分布异常,tauRDP表达值有潜力用于评估AD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死亡是帕金森病(PD)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可在PD运动症状出现前显示患者的黑质变化,从而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文中重点阐述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用于PD黑质显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探究脑功能成像的脑网络模块化分析在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帕金森病性痴呆(PDD)脑网络模块参数特点和异同点,寻找疾病相关特异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块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AD、DLB、PD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静息状态18F-FDG PET显像,采用网络模块化分析分别获得4组受试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块化参数,并应用种子点相关分析得到葡萄糖代谢网络连接改变的脑区,比较4组受试者脑代谢网络连接的异同点。结果在稀疏阈值15%时,正常对照组和AD组的网络由4个模块组成,PDD组由6个模块组成,DLB组由10个模块组成。以右侧丘脑为种子点,AD组的颞叶和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枕叶和左侧额叶连接减弱。PDD组的额叶、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枕叶、颞叶、左侧顶叶的连接减弱。DLB组的左侧额叶和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右侧枕叶和顶叶连接减弱。结论 3种不同类型痴呆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网络具有不同的模块化特性,提示发病机制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其神经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18F-APN-1607 PET脑显像结合图论方法,揭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tau蛋白网络拓扑结构异常,并探讨AD患者tau蛋白沉积在左右脑组织的偏侧性。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18F-APN-1607 PET显像、临床确诊的23例AD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61.3±10.7)岁]和13名正常对照者(NC)[男9名,女4名;年龄(61.6±4.5)岁]。使用基于图论的脑网络分析方法构建NC组和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计算网络属性(集聚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局部效率及小世界系数等),并获得AD组不对称系数(AI)评估tau蛋白沉积的偏侧性。使用1000次置换检验对组间脑网络参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NC组和AD组的脑连接存在较大差异,AD组在嗅皮质和颞叶等区域存在连接减弱,而在后扣带回、楔前叶及顶枕叶等脑区连接增强;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存在明显的拓扑结构异常,相比于NC组,在稀疏度阈值20%~50%内,AD组的集聚系数(t值:2.28~2.69)、局部效率(t值:2.34~3.06)和小世界系数(t值:2.26~3.32)等均显著下降(均P<0.05),最短路径长度显著增加(t值:2.13~2.85,均P<0.05);AD组的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存在显著的偏侧性,AI分别为10.5%(8.1%,13.9%)、14.1%(7.6%,20.3%)、-12.4%(-15.7%,-7.8%)、-10.8%(-15.3%,-2.1%)和-12.1%(-17.9%,-6.6%)。结论基于18F-APN-1607 PET影像建立的tau蛋白网络模型或可用于分析AD患者异常的拓扑结构变化,且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具有明显的偏侧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系统萎缩-帕金森亚型和多系统萎缩-小脑共济失调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l8F-FDG PET)显像的特征差异。方法收集8例多系统萎缩-帕金森亚型患者和17例多系统萎缩-小脑共济失调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包括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UPDRS Ⅲ)评分和Hoehn-Yahr分级的运动症状评估,认知功能、抑郁、嗅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紊乱等非运动症状评估,以及基于l8F-FDG PE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特征差异。结果多系统萎缩-帕金森亚型与多系统萎缩-小脑共济失调亚型患者UPDRS Ⅲ评分(P=0.004)及Hoehn-Yahr分级(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运动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系统萎缩-帕金森亚型在基底节(尤其是后壳核)脑葡萄糖代谢(P<0.001)、小脑及顶枕叶呈低代谢,多系统萎缩-小脑共济失调亚型基底节脑葡萄糖代谢未见减低,仅在小脑和枕叶呈低代谢。结论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特征异质性大,l8F-FDG PE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特征差异可为深入研究多系统萎缩的发病机制、开发更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PET重建方法对正常人脑内多巴胺转运体(DAT)分布半定量值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41例健康受试者(正常人)的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11C-CFT)PET图像分别进行滤波反投影法(FBP)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重建,自动勾画尾状核、壳核前部和后部等感兴趣脑区,以缺乏DAT分布的顶枕皮质作为参考区,按公式计算DAT分布的半定量值。DAT分布半定量值的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基于OSEM重建的PET图像中DAT分布半定量值分别为:尾状核(1.77~2.15)、壳核前部(2.17~2.39)、壳核后部(1.71~2.06);基于FBP重建的PET图像中DAT分布半定量值分别为:尾状核(1.68~2.10)、壳核前部(2.07~2.37)、壳核后部(1.62~1.96)。基于OSEM重建的PET图像中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后部的DAT分布半定量值均显著高于基于FBP重建的PET图像,且两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58~15.859,均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于OSEM与FBP重建的PET图像的DAT分布半定量值在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后部均呈显著正相关(R2=0.907~0.951,均P=0.000)。基于OSEM与FBP重建的PET图像中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后部DAT分布半定量值均呈现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的趋势。结论 不同PET重建方法获得的正常人脑内DAT分布半定量值存在显著差异,在多中心或纵向研究中需要保持PET图像重建方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死亡是帕金森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RI可以清晰显示中脑黑质的结构及其病理变化,因此MRI技术有望实现对帕金森病的精准诊断、病情评估及疾病监测。文中重点阐述MRI新技术在帕金森病黑质显像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分析后部皮质萎缩(PCA)患者脑部葡萄糖代谢特点及其与认知评分相关性。方法 12例临床诊断为PCA的患者和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行静息状态下脑18F-FDG PET成像,运用统计参数图(SPM)两样本t 检验比较两组的PET图像在体素水平的差异,获得PCA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异常脑区并分析其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SPM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CA患者双侧顶叶(包括楔前叶、角回)、颞中回的葡萄糖代谢降低,基底节区、额叶、小脑的葡萄糖代谢相对增高。楔前叶局部葡萄糖代谢率与视空间觉、记忆、Gerstmann’s综合征相关测验评分呈正相关(R=0.3982~0.8229,P<0.05);角回局部葡萄糖代谢率与记忆、执行功能相关测试评分呈正相关(R=0.5949~0.7317,P<0.05)。结论 脑18F-FDG PET显像可应用于PCA的临床诊断及疾病严重度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深部脑电刺激(DBS)后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改善与黑质纹状体不同亚区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丘脑底核(STN)-DBS后运动症状改善的PD患者,分别于STN-DBS前及后7个月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及Hoehn-Yahr(H-Y)分级进行评估,计算运动症状改善值;同时行多巴胺转运蛋白(DAT)PET脑显像,以SPM12软件于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及黑质勾画ROI,获得各ROI内平均放射性计数,并以小脑为参考,计算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及黑质的DAT摄取及DAT摄取改善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运动症状改善值与STN-DBS后7个月DAT摄取显著增高脑区治疗前DAT摄取及DAT摄取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 STN-DBS前UPDRS-Ⅲ评分及H-Y分级与其后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N-DBS后7个月双侧壳核后部部分区域及起病侧黑质致密部DAT摄取显著高于STN-DBS前(P均<0.01),而双侧尾状核及壳核前部部分区域DAT摄取显著低于STN-DBS前(P均<0.01)。S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