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单节段或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轻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3~76岁,平均43.8岁。单节段固定31例,双节段固定14例。术前、术后第3天和末次随访时测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压缩率、矫正度丢失、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随访13~57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单节段固定组患者满意率93.5%、双节段固定组92.9%。术前单节段固定组椎体压缩率为44.67%±4.6%、双节段固定组45.49%±8.9%,Cobb角分别为24.6°±4.2°、25.8°±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两组椎体压缩率分别为9.34%±5.2%、8.68%±4.5%,Cobb角分别为9.2°±1.6°、8.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椎体压缩率分别为11.83%±4.2%、10.12%±2.5%,Cobb角分别为10.5°±1.3°、9.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第3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35)、(110±42)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0±48)、(380±5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单节段与双节段经伤椎固定均能较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和Cobb角,近期随访未发现明显矫正度丢失。双节段经伤椎固定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2-7 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 < 0°)、平直型(0°≤CL < 10°)、前凸型(10°≤CL < 20°)和过度前凸型(CL≥20°)。根据术前和术后CL计算不同术式的前凸改变量(末次随访CL-术前CL)、前凸矫正量(术后1周CL-术前CL)和前凸丢失量(术后1周CL-末次随访C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前凸改变量、前凸矫正量大于LCF组和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随访中虽有部分丢失,但至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维持良好;过度前凸型患者术后CL轻微增加,但随访时逐渐减小,过度前凸缓解。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随访中前凸丢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仍不如ACDF。LP术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随访过程中前凸丢失量小于ACDF和LCF。结论 ACDF矫形能力较强,可用于治疗各种颈椎曲度类型MCSM患者,LCF适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LP可用于治疗CL > 10°的MCSM患者。MCSM手术方式的选择除常规考虑脊髓压迫位置、手术节段等,还应考虑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置人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深度后对上下相邻节段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将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1~L5)两端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以L3/4节段为手术节段,L2、L3、L4、L5椎体放置运动范围记录系统用以记录相邻节段(L2/3、L4/5)运动范围.分别对腰椎标本完整状态(保持腰椎韧带及小关节完整)、5mm状态(Coflex的U形顶端距离硬脊膜5mm)、0mm组(距离为0mm)分别加载8N·m的纯力矩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试顺序为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并记录相邻节段L2/3、L4/5的运动范围.对3组标本在6个方向的相邻节段(L2/3、L4/5)运动范围分别行单个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LSD检验.结果:L2/3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完整组分别为4.23°±0.25°、3.56°±0.14°、3.07°±0.12°、3.34°±0.08°、2.53°±0.16°、2.44°±0.11 °;5mm组分别为4.40°±0.21 °、3.64°±0.14°、3.09°±0.11°、3.35°±0.07°、2.54°±0.16°、2.46°±0.10°;0mm组分别为4.47°±0.20°、3.72°±0.16°、3.14°±0.10°、3.38°±0.08°、2.58°±0.15°、2.49°±0.12°;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三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完整组分别为3.80°±0.28°、3.45°±0.11°、3.25°±0.11°、3.28°±0.13°、2.44°±0.11°、2.42°±0.11°;5mm组分别为3.86°±0.28°、3.52°±0.11°、3.28°±0.09°、3.31°±0.05°、2.50°±0.07°、2.46°±0.09°;0mm组分别为3.90°±0.28°、3.59°±0.10°、3.32°±0.08°、3.36°±0.06°、2.52°±0.08°、2.48°±0.09°;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的U形顶端与硬脊膜的距离≤5mm时,上下邻近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运动范围较完整状态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颈椎手术是目前用于治疗颈椎病、颈髓损伤、颈椎感染、颈椎肿瘤、颈椎不稳或畸形等的常见骨科手术.尽管颈椎手术的术式在不断地精进和完善,但并发症仍然是困扰脊柱外科医生和患者的临床难题,应予以重视.了解颈椎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或处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大意义.与手术操作精细度相关的并发症 ( 如脑脊液漏、术中牵拉损伤、伤口...  相似文献   
5.
<正>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金标准,然而该术式的长期临床疗效却不尽如人意,多种并发症也常有报道,如假关节、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出血、深部感染、移植物骨折及偶发性神经血管损伤等[1],其中最重要的并发症是逐渐引起学者们重视的ASD[2]。部分学者认为ASD是预先存在的基因因素或术后矢状面失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寰枢关节前、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的效果,并测定其双侧、单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5具新鲜冷冻人体颈椎标本C1~C5,用牙托粉和螺钉固定C1和C2-C5,保留C1-C2之间的活动.切断寰椎横韧带和齿状突,造成寰枢关节不稳定,每个标本依次行前路单侧、前路双侧、Margel单侧、Margel双侧侧块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应用位移控制法测定6种状态下的稳定性,前屈和侧屈的位移定值为1mm.旋转角度为3&#176;。测定完好标本、损伤后及各种内固定下在前屈、双侧侧屈和旋转状态下的刚度.比较其稳定性。结果:所有内固定组的刚度均明显高于损伤组及完好组的刚度,前路双侧侧块螺钉和后路双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前路双侧侧块螺钉固定在前屈、左侧屈、右侧屈、旋转时的稳定性高于前、后路单侧侧块螺钉:前路单侧侧块螺钉与后路单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结论:前、后路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效果好,可单独应用于临床;而单侧侧块螺钉稳定性不足,术后需加用外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低温等离子刀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30~52岁,平均40岁。局部麻醉,在C型臂引导下操作。共46个椎间隙:单间隙42例,双间隙2例。术后随访近期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VAS评分术前(8.40±0.50)分,术后1周(2.60±0.53)分,末次随访(2.80±0.34)分。Oswestry评分术前(59.00±1.90)分,术后1周(30.00±1.80)分,末次随访(34.00±1.50)分。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术后两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80%,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皮低温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技术简单、微创、安全、疗效肯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颈椎中立位及动力位矢状位参数与颈后肌群质量的相关性,探讨颈后肌群在颈椎矢状面形态与平衡的动态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中老年颈椎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过屈、过伸及中立位颈椎矢状位C2~7 Cobb角、C0~2 Cobb角、C7倾斜角(C7S)、颈椎矢状位垂直轴(cSVA)及其变化值,并运用相关性分析,评估颈后肌群平均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 C2~7 Cobb角、C0~2 Cobb角、C7S及cSVA在不同位置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后肌群平均fCSA与C7S、cSVA明显相关,与C2~7 Cobb角、C0~2 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颈后肌群平均fCSA与C7S变化量明显相关,与C2~7 Cobb角变化量、C0~2 Cobb角变化量及cSVA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颈后肌群肌肉质量与C7S变化量有相关性,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能通过颈后肌群改变颈椎“底座”倾斜率而非颈椎曲度,实现颈椎矢状面形态与平衡的动态调节。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小关节角度(facet joint angle,FJA)和小关节不对称性(facet tropism,FT)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DLS组:共选取50例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32例;44~85岁,平均年龄为(63.94±9.96)岁。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腰椎CT及MRI显示无明显异常、仅有腰椎退行性改变的5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28例;42~81岁,平均年龄为(62.04±11.42)岁。在CT上测量每个患者L_(3~4)、L_(4~5)和L5S1节段FJA。根据Pfirrmann分级在MRI上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LS组与正常人组之间FJA的差异。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各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是否有差异。结果 DLS组与正常组相比较,L_(3~4)、L_(4~5)和L5S1节段上,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1,0.953,0.795)。在L_(4~5)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L_(3~4)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L5S1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3)。结论 FT是DLS发生的危险因素,DLS患者较正常人具有更加矢状化的FJA,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DLS中小关节(facetjoint,FJ)发生二次重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