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究彩色编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DSA)在TACE术中对肝肿瘤灌注的即刻变化进行定量评测.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35例TACE治疗肝细胞癌病例.TACE术前后用相同参数采集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图像序列均经二维ccDSA(2D-ccDSA)进行后处理.在ccDSA图像上测量感兴趣区域(ROI),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ime-contrast-intensity CI[t]),并获取肿瘤血供时间(TBST),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强化值(CI-Peak)和最大上升斜率(MS)这些灌注参数来分析评估TACE前后顺行血流和肿瘤染色减少的程度.并对上述参数与主观血管造影栓塞终点(SACE)标准和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TACE前后灌注参数的比较有显著差异.AUC和CI-Peak在TACE术后大幅下降.TBST在术后较之术前有显著延迟.灌注减少30%~40%相当于SACE Ⅲ级,灌注减少60%~70%相当于SACEⅣ级.结论 2D-ccDSA可以客观地量化评估TACE术对肝肿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为TACE术提供了定量评价动脉血流停滞程度和肿瘤染色减少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化移动DR床边机在胸部正位摄影中的条件最优化.资料与方法 采用岛津MobileDaRt床旁机分别用固定管电流、增加管电压和固定管电压、增加管电流两种方法对人体胸部模型进行曝光,同时测量距阴极1 m处的辐射剂量,辐射测量仪离地高80 cm.每组获得的图像请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分.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固定管电流,管电压从70 kU增加到85 kU,每组得到的图像质量所对应的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下的而积(Az值)分别为0.383,0.733,0.675,0.250.固定管电压,管电流从0.5 mAs增加到1.8 mAs,每组得到的图像质量所对应的Az值分别为0.650,0.683,0.817,0.725.kV和mAs分别与图像质量R×C卡方检验P=0.012,P=0.001.结论 管电压和管电流的改变都会影响到辐射剂量,并且两者都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在实际的临床运用中应该选取合理的曝光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术前双期多模影像(增强CT和MRI)与实时双期C臂锥形束CT(DPCBCT)融合图像和单期单一影像技术的图像进行比较,评估多模融合影像对肝脏占位病灶检测能力的提高。方法选择肝脏占位病灶患者2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45~63岁,平均年龄54岁。经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术前均接受肝脏增强CT或MRI扫描,得到双期图像。DPCBCT则在TACE术初期进行采集,完成采集后在控制室立即将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与已有的双期图像分别进行融合,对融合后动脉期或门静脉期的肝脏占位病灶的多模图像并排显示,进行检测和评估。并分别计算单模影像和多模融合影像的检出率、漏诊率和误诊率。融合精度则在TACE术后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基于实时多模融合影像进行的病灶分析显示,确定116个动脉期和149个门静脉期病灶。术前单模影像(增强CT或MRI)的动脉期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87.9%、12.1%、0.0%,而DPCBCT则分别为95.7%、5.1%、0.9%;在门静脉期增强CT/MRI分别是77.2%、22.8%、0.0%,而门静脉期DPCBCT分别为97.3%、26.8%、0.0%。融合影像与单模影像相比具有更高的病灶检出率,尤其是较术前CT/MRI图像而言。DPCBCT对于病灶的检测更敏感,但相较增强CT/MRI具有更高的病灶误诊率。多模融合的精确度为95%。结论双期DPCBCT和增强CT/MRI多模融合是可行可靠的。该方法可以改善肝脏占位病灶的检测能力,以便更好地帮助施术者更精确地定位病灶,优化TACE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穴特点。方法:收集近10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Clementinel 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现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用腧穴47个,总频次600次。所选经脉以足阳明胃经选用频次最高(195次),其次为任脉(119次)与膀胱经(88次);所选腧穴频次最多为足三里穴(101次),中脘(84次)、内关(63次)、天枢(50次)、太冲(35次)次之。特定穴占总腧穴的85.11%(40/47),其中募穴的使用占优势(189次),用穴个数多,集中在中脘、天枢、期门等;其次是五输穴、交会穴和下合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分别为157次、136次和122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足三里-中脘。结论:总结了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选穴常用组合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整理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腧穴配伍及用药规律,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选穴及用药规律。经过筛选最终共纳入文献35篇,包括17个穴位,57味药物。结果显示,穴位选择上以任、督脉为主,配合膀胱经、肾经上的穴位;用药以山楂、神曲、鸡内金等消食药居多,以消食为主,多归脾、胃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