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PVA颗粒)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72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应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超选至双侧子宫动脉远端,用直径300~500μmPVA颗粒栓塞治疗。结果 72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经术后3、6个月随访,阴道出血等症状都有明显改善,复查B超或CT,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较术前缩小32%~62%。结论 PVA颗粒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平滑肌瘤,可在短期内显著缩小肌瘤体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贲门癌是我国北方的常见肿瘤之一,约占胃癌的1/3,它发病隐蔽,分化程度低,侵袭性强,浸润范围广,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初次就诊时已属晚期。肝转移是贲门癌晚期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1,2]报道,肝转移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可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25%~39%。但对贲门癌肝转移患者,真正具有外科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只有不到15%[3]。而且由于贲门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别于食管癌及胃远侧肿瘤,使其治疗方法也具有多样性,没有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头颈部动脉成像的优势。方法:对25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用特殊头部固定装置固定头颅,先行平扫,然后以相同的扫描参数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图像送至工作站进行减影,利用inspace从减影的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重组,其中15例同时行常规CTA检查,8例行DSA检查,比较减影CTA与常规CTA的成像速度、图像质量,并与DSA成像比较。结果:25例均能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主要分支,其中17例颈椎及颅底骨质完全减去,血管显示良好,8例因检查时头部轻微动或做吞咽动作而造成部分颈椎骨及颅底骨未完全减去,但动脉仍能显示,减影CTA平均成像时间4.3min,常规CTA平均成像时间24.3min,2种成像技术比较,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减影CTA对颅内动脉主干及更多分支的显示优于常规CTA,减影CTA与8例DSA比较图像完全相同。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省时省力、便捷灵活、图像质量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经药物治疗不佳或无效的3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与介入室联合,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双侧子宫动脉注入碘油、聚乙烯醇(PVA)和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充填子宫病灶进行栓塞。结果经TUAE治疗后,34例患者3个月后痛经消失,4例患者3个月后痛经明显减轻,5个月后痛经基本消失,所有患者的子宫体积及病灶体积均明显缩小,贫血症状明显改善。彩色超声检查子宫肌层血流信号明显减少。结论T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CT应用神经系统数字减影CT技术(Neuro D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及局限性。方法:经外科手术或DSA证实的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颅脑CTA检查,先行模板平扫得到常规CTA图像,再注入对比剂行增强扫描。CTA检查的参数及患者体位均保持一致,扫描结束后将二者图像应用Neuro DS-CTA进行减影,以去除颅骨得到DS-CTA图像,并与常规CTA影像进行比较,分析图像后处理时间及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检出率,并与手术或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S-CTA图像能够去除颅底骨伪影的影响,缩短图像后处理时间,与常规CT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S-CTA发现动脉瘤58个,数量、部位与手术或DSA结果完全相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常规CTA发现动脉瘤55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8%、100%,漏诊的动脉瘤部位主要集中在颈内动脉,其他部位的动脉瘤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瘤壁及邻近血管壁的显示,常规CTA优于DS-CTA。结论:应用Neuro DS-CTA技术,能够很好地去除颅底骨的伪影,缩短图像后处理时间,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常规CTA能观察瘤壁情况,二者应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对恶性肿瘤导致的急性膀胱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介入栓塞治疗恶性肿瘤导致的急性膀胱出血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术后血尿控制、并发症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技术成功率100%(50/50),35例患者术后1~6天血尿停止或减少,近期成功率83.33%(35/42)。10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再次出现血尿症状,远期成功率为76.19%(32/42),无误栓、膀胱坏死、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恶性肿瘤急性膀胱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肾细胞癌(R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56例不适宜外科切除治疗的RCC患者。肿瘤直径为2.6~8.6 cm,平均(5.6±1.2)cm。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随访评估临床效果、肾功能和并发症状况。 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病灶直径<4 cm的35患者射频治疗后1、3、6个月复查时均未见病灶强化,病灶直径>4 cm的21例,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13例出现治疗边缘强化,活检证实为复发病灶,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截止随访时间内,50例存活,6例死于非肿瘤原因。射频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轻微,无肾脏出血、感染、肾盂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可使无外科手术机会的RCC患者生存获益,并能很好的保护患者肾功能,同时并发症轻微,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下腔静脉超长段闭塞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技术治疗下腔静脉超长段闭塞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术前经下腔静脉造影检查,病变闭塞段长度超过5cm的患者30例。对下腔静脉闭塞段应用Rups-100穿刺系统穿刺成功后行PTA及支架置人术。结果:29例治疗成功(96%),腹水缓解(96.5%),术前、后闭塞两端的压差降为5~12cm水柱,平均下降8.4cm水柱。结论:下腔静脉超长段闭塞的病理基础为下腔静脉多膜闭塞,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6%。与单膜性或节段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成功率相一致。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少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少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少脂肪性肾AML CT表现,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等。结果:12例12个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CT平扫7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3个病灶内示散在小结节状低密度影,9例肿块呈类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全部肿块与肾实质分界清楚,8例肿块突向肾轮廓外1/3~1/2,9例病灶在CT增强扫描肾皮质期明显强化,6例为均匀强化,3例病灶内散在低密度灶未见强化,7例在肾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2例仍强化明显,3例双期增强均扫描表现为病灶内轻度条片状强化。结论:少脂肪性肾AML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有利于和肾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诊断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孤立型BAC30例的CT表现,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行多平面重建,比较横断面图像与MPR图像在孤立型BAC基本征象方面的显示价值。结果:孤立型BAC30例,MPR重建图像显示清晰,与横断面图像比较,在显示"磨玻璃征"、"深分叶征"、"环晕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充气征方面MPR显著优于常规横断位,MPR并能减少"空泡征"的假阳性。结论:MPR重建方法较简单易行,较常规横断位扫描能更准确地显示孤立型BAC的形态特征,对孤立型BAC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