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脂多糖(LPS)刺激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TNF-α、IL-1β的影响。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预处理2h,而后加入10ng/ml LPS共同培养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结果1μmoL/L阿托伐他汀减少LPS刺激下PBMC分泌TNF-α 53.3%、IL-1β 35.4%,10μmoL/L阿托伐他汀减少TNF-α 82.0%、IL-1β 65.6%。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抑制LPS刺激下PBMC TNF-α及IL-1β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常用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但其体型较小,试验条件受限。兔也是常用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之一,但其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式需要进一步摸索。目的:探讨兔外周血源性及骨髓源性单核细胞体外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实验室、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医学检测中心完成。材料:6周龄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2只,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为美国Pepro Tech Inc产品。方法:兔心尖穿刺抽取血液20mL,同时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1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收集中间云雾状细胞层,加入适量的含双抗的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2h后弃去未贴壁细胞,即为兔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单核细胞。2种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均分为2组:实验组以含有20μg/L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μg/L人白细胞介素4的上述培养基隔日换液培养6d,其中在第5天加入10mg/L脂多糖刺激并孵育过夜;对照组未添加任何细胞因子。主要观察指标: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结果:培养6d后,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对照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小杆状突起,符合巨噬细胞的特征;实验组细胞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胞体有形态不一的突起,符合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的实验组细胞均高表达HLA-DR,CD86,低表达CD1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187,t=1.7151,t=0.0250,P均〉0.05);对照组细胞HLA-DR,CD86,CD14的表达则与实验组相反。结论:在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白细胞介素4及脂多糖联合作用下,兔外周血源性单核细胞及骨髓源性单核细胞均能转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3.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电离辐射对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免疫功能等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的18 F-FDG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诱导成熟后,分为5组,分别加入含PBS及92.5×104,185×104,370×104,740×104 Bq/mL浓度的18 F-FDG培养基,作用24 h后收集细胞,检测树突状细胞的凋亡率、细胞表型(CD1α、CD80、CD83、CD86、HLA-DR)表达、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结果与结论:740×104 Bq/mL浓度的18F-FDG可以引起树突状细胞的凋亡、CD86的表达下调,同种T细胞抗原提呈能力下降,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分泌下降;其余浓度的18F-FDG对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18F-FDG对树突状细胞的凋亡、成熟、抗原提呈、迁移能力等影响较小,可以在选择合适浓度的前提下作为一种树突状细胞细胞的体外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SD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s)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分泌及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骨髓源DCs为研究对象,以PBS作阴性对照,分别与10和50 mg/L的oxLDL混合培养48 h后,动态观察DCs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趋化因子MIP-1a和MCP、1,荧光定量RT-PCR检测DCs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浓度的表达.结果:oxLDL可促进SD大鼠骨髓源DCs上清MCP-1的表达(P<0.05),并可以明显促进细胞表达CcR7(P<0.01).结论:oxLDL可促进DCS成熟,增加DCs分泌MCP-1,并上调CCR7的表达,DCs迁徙变化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18F-FDG PET-CT检查对气管粘膜受累的结节病活动性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结节病气管粘膜受累的患者6例和粘膜未受累的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对18F-FDG PET-CT检查肺部病灶、肺门、纵隔淋巴结的标准摄取率(SUV)最大值、平均值和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肺泡灌洗液(BALF)中CD4+与CD8+比值、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肺部病灶的SUV最大值/SUV平均值均高于粘膜无改变组(7.04±5.83/5.00±4.69 vs 5.68±3.66/3.82±2.39),但无统计学差异(P=0.565/0.495);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肺门、纵隔淋巴结的SUV最大值/SUV平均值均明显高于粘膜无改变组(13.28±5.57/10.48±4.43 vs 6.20±1.77/4.52±1.43;13.84±4.35/9.69±2.74 vs 7.16±2.52/5.28±1.77),有统计学差异(P=0.0003/0.0002;P=0.0004/0.0004)。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和BALF中CD4+/CD8+比例分别高于粘膜无改变组(60.58±16.3 IU/L vs 49.16±13.3 IU/L;7.30±5.0 vs 2.90±3.1),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26)。BALF中检测淋巴细胞比例,粘膜改变组虽高于粘膜无改变组[(44.10±10.3)%vs(35.30±12.5%)],但无统计学意义(P=0.148)。结论气管粘膜受累是活动性结节病的表现之一,18F-FDG PET-CT检查为评价支气管粘膜受累结节病的活动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闪光放射治疗(Flash-RT)作为放射治疗技术基础领域的关键性突破,可能引起放疗领域新的大变革。本文综述了Flash-RT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和机制探索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研究发现无论是电子束和光子Flash-RT还是质子FlashRT相较于常规剂量率放疗均可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但相关机制还未明确,包括但不限于氧耗竭、DNA损伤、细胞衰老、凋亡和免疫反应等。Flash-RT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损伤间的差异进一步减少了放疗的局限性,相较于常规放疗减少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中重要的DNA感受器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肺泡上皮细胞(MLE-12)的培养上清,对RAW264.7细胞进行刺激,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刺激后RAW264.7细胞中STING蛋白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常用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但其体型较小,试验条件受限。兔也是常用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之一,但其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式需要进一步摸索。 目的:探讨兔外周血源性及骨髓源性单核细胞体外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实验室、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医学检测中心完成。 材料:6周龄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2只,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为美国PeproTech Inc产品。 方法:兔心尖穿刺抽取血液20 mL,同时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1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收集中间云雾状细胞层,加入适量的含双抗的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2 h后弃去未贴壁细胞,即为兔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单核细胞。2种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均分为2组:实验组以含有20 μg/L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 μg/L人白细胞介素4的上述培养基隔日换液培养6 d,其中在第5天加入10 mg/L脂多糖刺激并孵育过夜;对照组未添加任何细胞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 结果:培养6 d后,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对照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小杆状突起,符合巨噬细胞的特征;实验组细胞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胞体有形态不一的突起,符合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的实验组细胞均高表达HLA-DR,CD86,低表达CD1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187,t =1.7151,t =0.0250,P均> 0.05);对照组细胞HLA-DR,CD86,CD14的表达则与实验组相反。 结论:在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白细胞介素4及脂多糖联合作用下,兔外周血源性单核细胞及骨髓源性单核细胞均能转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和SOX(替吉奥胶囊+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方法 晚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XELOX治疗组和SOX治疗组.2组均以21天为1个疗程,完成2个疗程治疗评定疗效,并随访观察2组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XELOX方案与SOX方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6.67%和46.6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00%和86.6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ELOX方案和S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近,且容易被患者耐受,可以作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多系统结节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结节病组25例与非霍奇金淋巴瘤20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且未行相关治疗。18F-FDG PET/CT检查后通过目视法确定病变区域并分析代谢区形态特点。结果结节病组淋巴结肿大25例,短径(2.07±0.86)cm,SUV max 7.88±3.83,结外器官累及22例。淋巴瘤组淋巴结肿大18例,短径(3.05±1.63)cm,SUV max 7.68±4.58,结外器官累及15例。两组淋巴结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174,P=0.003),而SUV max无差异(t=0.110,P=0.913)。结节病常累及胸部淋巴结及肺组织(χ2=9.586,P=0.003;χ2=12.640,P=0.001),淋巴瘤则更常侵犯骨骼(χ2=11.520,P=0.001)。肿大淋巴结的对称性分布结节病较明显(χ2=5.993,P=0.014),而淋巴结融合淋巴瘤更多见(χ2=15.901,P=0.000)。结论肿大淋巴结的SU-Vmax值不能用于鉴别结节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的对称性分布、大小、融合趋势,病变好发部位及临床与影像学不匹配现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