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观察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变化。并将病例分为2组(前10例:A组,后10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即刻PVI的成功率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平均年龄(55.4±11.6)岁,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1例)房颤病程的中位数为24个月。 A、B两组平均冷冻次数[(10.5±2.1)次对(9.3±1.7)次,P=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平均冷冻时间[(46.5±11.4)min 对(36.7±4.4)min, P=0.021]、手术时间[(150.0±27.6)min对(123.4±19.8)min, P=0.023]及X线透视时间[(62.5±15.7)min对(47.2±9.7)min, P=0.018]均减少。单纯行CBCA治疗,B组在患者水平及肺静脉水平上达到即刻PVI的成功率较A组高( P<0.05)。围术期出现1例(5%)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 PNP)。结论应用CBCA行PVI治疗房颤具有近期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很快完成学习曲线。 PNP作为主要并发症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 169例合并高血压的T2DM患者给予降压等综合治疗,以出院时血压130/80mmHg为界限分为达标组(n=97)及未达标组(n=72),比较两组入院时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通过回归分析观察各种因素对出院时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的影响。结果 全组T2DM入院时收缩压(SBP)为143±15 mmHg,舒张压(DBP)为 78±8 mmHg,控制达标率仅17.8%;出院时血压达标率57.4%,降压药物种类平均增加0.8种。未达标组患者入院时SBP(151±15 vs. 137±12 mmHg, P=0.000)、DBP(80±9 vs. 77±7 mmHg, P=0.000)均高于达标组,且总胆固醇(TC)及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显著升高。回归分析显示MAP与入院时SBP、DBP、TC及高血压病程显著正相关,与年龄负相关;MAP与UAE显著正相关(r=0.303, P=0.000)。合并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UAE增多而SBP显著升高,大量蛋白尿者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且血压难以控制。结论 T2DM患者门诊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住院T2DM患者血压控制受入院时血压水平、高血压病程、高胆固醇血症、高UAE等因素影响;UAE增加可能是合并DN患者血压难以控制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综合影像学评价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D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SPECT)对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显示效果.方法 中华小型猪6只,接受MDCT扫描1次后,在前降支近段放置Ameroid环,当日行MDCT、MRI扫描.术后第2、27天再次行SPECT,28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MDCT、MRI,最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2只实验猪饲养中死亡,4只完成实验.病理显示3只实验猪有心内膜下梗死,1只无梗死.CAG显示3只实验猪狭窄>50%.MDCT的动脉期减低区域、MRI的首过减低区域以及SPECT的减低区域均与TTC染色显示的梗死区域一致.MDCT测得术后28天的ESV高于术前与术后当日(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I测得EDV术后28天高于术后当日(P<0.001),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CT测得的SV、EDV均值均高于MRI(P均<0.05);二者测得的ESV与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术后当日、术后28天左心室前壁动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74,P=0.011).结论 MDCT动脉期、MRI首过灌注、SPECT显示的左心室前壁灌注减低与TTC染色梗死心肌相对应.心肌缺血后CT值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静脉(PV)引流类型对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长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60例患者。术前通过CT三维图像评估PV引流类型,包括典型和不典型引流(共干、共前庭、近口分支和副PV)。随访至房颤复发或术后第5年。结果 与右侧相比,左侧PV共干(18.3%vs 0%,P<0.05)和共前庭(41.7%vs 10%,P<0.05)更常见。双侧上、下PV中,右下PV近口分支比例(45%,P<0.05)最高。典型和不典型PV引流组患者分别占13.3%和86.7%。典型组较不典型组的操作时间[(112.8±23.8)min vs (135.6±29.7)min,P<0.05]和透视时间[(41.3±12.5)min vs (55.8±21.0)min,P<0.05]均显著缩短,两组单用CBA的即刻PV隔离成功率(62.5%vs 88.5%,P=0.09)和并发症率(12.5%vs 7.7%,P=0.52)无显著性差异。术后5年无房颤生存率为63.3%。典型组与不典型组的5年无房颤生存率(50%vs 65.4%,log-rank P=0...  相似文献   
5.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u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送病理检查。结果:4只实验猪死亡,其余4只完成所有检查。病理染色未均见梗死。术前与术后28天MSCT扫描测量每搏输出量、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8天的MSCT扫描测量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延迟1、3、5和10min自身对照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8天的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在MSCT动脉期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出现强化;MRI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见强化;SPECT扫描示上述区域均未见明显灌注减低区域。结论:MSCT、MRI和SPECT对于没有明显病理染色的梗死区域及心功能变化的微循环障碍显示是受限的。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5岁,反复胸闷1个月,动态心电图提示房室结双径路非折返性心动过速(DAVNNT),心内电生理记录呈现AHV为1:2:2现象,证实DAVNNT,经射频消融慢径,DAVNNT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64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64-MDCT)初步评价北京社区人群的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CAC)情况。方法对北京地区社区人群进行抽样研究,利用64-MDCT(GE,LightSpeed VCT)对1480例研究对象进行冠状动脉钙化扫描,应用Agatston积分法分别计算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观察CAC分布特征,以性别及年龄分组比较组间的CAC差别。结果总样本CAC阳性率为29.9%;男性组的CAC阳性率为37.6%,明显高于女性组的23.1%(P0.01)。同一性别各年龄组的CACS均呈正偏态分布,CAC阳性率和CACS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P0.01);40~、50~岁组的CAC阳性率以及40~、50~、60~岁组的CACS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1480例研究对象有206例(13.9%)为单支钙化,237例(16.0%)为多支钙化;总样本共5920支冠状动脉中以前降支(26.8%)及右冠状动脉(13.5%)钙化阳性率为高(P0.01)。结论 64-MDCT能够方便、快速地量化检测社区人群的CAC的发病情况,评价人群中的CAC分布特征及规律,从而初步判定人群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对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冠状动脉成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DSCT)扫描对冠状动脉显示的效果.方法 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DSCT扫描的图像评分,按冠状动脉各分支成像效果评为1~4分,3分以上为成像质量较好,可以用于诊断.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个心率水平、3个年龄段下冠状动脉评分差异及4支冠状动脉分支间评分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支冠状动脉评分与年龄、心率、管电压、管电流、螺距、对比剂总量、对比剂流率的关系.结果 共评价72例患儿(平均1.5岁),71.2%(205/288)的冠状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较好,可以用于诊断.左主干(3.64±0.49)分、前降支(2.97±0.40)分、右冠状动脉(2.82±0.70)分、回旋支(2.76±0.73)分,各支评分依次降低而不完全相同(F=29.00,P<0.01).<1岁组(2.80±0.65)分、≥1~3岁组(2.81±0.74)分、>3~14岁组(3.58±0.52)分,各组评分依次升高而不完全相同(F=20.16,P<0.01).心率<100次/min(bpm)组(3.54±0.56)分,100~150 bpm组(2.86±0.70)分,>150 bpm组(2.81±0.63)分,各组评分依次降低而不完全相同(F=16.72,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0.013,P<0.01)和对比剂总量(r=0.292,P=0.011)与左主干评分呈正相关;年龄(r=0.509,P<0.01)、管电压与前降支评分呈正相关(r=0.292,P<0.01),心率与前降支评分呈负相关(r=-0.179,P<0.05);年龄与回旋支评分呈负相关(r=0.063,P<0.01);年龄、管电压与右冠状动脉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220,P值分别<0.01、<0.05).结论 DSCT能够清晰显示3岁以上或心率<100 bpm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冠状动脉,限制DSCT成像效果的是患儿的基础心律和年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MP9、MPO及sCD40L在识别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胸痛患者118例,根据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将CT值<130 Hu的患者入选为非钙化斑块组(71例),CT值≥130 Hu的患者入选为钙化斑块组(47例).选取9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MMP9、MPO及sCD40L水平,并比较其在各组中水平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标志物诊断非钙化斑块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非钙化斑块组血清MMP9、MPO、sCD40L水平分别为(762.25±368.71)、[844.10(582.00~ 1220.70)]、(9.37±3.15) μg/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42.70±178.53)、[426.35(283.20~592.00)]、(6.55±2.96) μg/L及钙化斑块组的(483.12±219.09)、[469.00(302.45~723.55)]、(7.24±2.86)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F =42.47,H=50.28,F=17.94,P均<0.01).MMP9、MPO及sCD40L识别非钙化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792、0.751,当识别非钙化斑块的临界值分别为510.13、537.82、7.05 μg/L时,其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0%、80%和80%,特异度分别为80%、67%和55%.结论 血清MMP9、MPO和sCD40L水平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MSCT、MRI、SPECT对中华小型试验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显示效果.方法 中华小型猪共6只,所有试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结扎前降支中远段,在结扎后2、4、6、8 h内,每2 h MSGT扫描1次.术后24 h内进行MR、SPECT及再次完成MSCT扫描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使用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左心室前壁首过灌注减低区域与左心室侧壁首过灌注无减低区域的首过灌注CT值从术前至术后2、4、6、8、24 h的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术前及术后2、4、6、8、24 h的心功能变化;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病理、MSCT、MRI相互间测量梗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术中死亡动物1只,完成检查5只.术后2、4、6、8及24 h的MSCT动脉期减低区域,术后24 h SPECT显示的灌注减低区域,MRI显示的首过灌注减低区,病理显示的心肌梗死大致范围均位于左心室前壁.3只试验猪4~8 h的MSCT延迟扫描出现灌注减低区域边缘强化.动脉期灌注减低区域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的CT值分别为75.9、36.4、35.2、37.8、37.4、33.3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41,P<0.01),术后各时间段间的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278,P=0.792).术前及术后2、4、6、8、24 h的每搏输出量(SV)平均容积分别为21.7、11.9、10.3、11.4、12.3、12.6 ml(F=22.349,P<0.01);收缩末期(ESV)平均容积分别为15.2、23.4、25.0、24.4、25.3、22.8ml(F=8.810,P<0.01);舒张末期(EDV)平均容积分别为37.0、35.4、35.0、35.7、37.6、37.5 ml(F=2.339,P=0.079);射血分数(EF)平均依次为58.9%、33.8%、29.0%、31.9%、32.6%、33.5%(F=27.240,P<0.01),除EDV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只猪测得的梗死面积占所测层面整个心肌比例分别为MSCT(39.4±12.6)%、MRI(37.2±10.0)%,TTC(35.9±9.6)%.TTC与MSCT(t=0.612,P=0.574)、TTC与MRI(t=0.820,P=0.458)、MSCT与MRI(t=0.425,P=0.692)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动脉期、MRI首过灌注、SPECT显示梗死区域与TTC染色梗死部位均位于左心室前壁.MSCT动脉期与MRI首过灌注显示的低灌注面积与TTC染色梗死面积有很好的相关性.急性心肌缺血后24 h内缺血心肌密度、心功能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