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内分泌疾病导致症状性高血压误诊的缘由及正确诊断思路。方法:选取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中接受的80例由于被误诊为内分泌疾病导致高血压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体征、病史及实验室影像学进行完善检查,对内分泌导致的高血压的正确病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其中出现库欣综合征的有7例,占总数的8%,确诊为原发性的醛固酮增多症为40例,其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12例,占总数的50%;确诊为嗜铬细胞瘤的为15例,占总数的19%,确诊为甲亢疾病为10例,占总数的12%,最后为确诊为肾素分泌瘤为8例,占总数的9%。结论:在临床诊断上需要运用科学适合方法进行诊断,避免造成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在对内分泌治病因上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Toll样受体5(TLR5)的慢病毒干涉颗粒,建立稳定下调MyD88的HEK293细胞系.方法 将携带不同特异性干涉序列的DNA片段插入干涉质粒pSicoR中,并制备慢病毒颗粒.将慢病毒颗粒感染HEK293细胞,建立稳定细胞系,通过RT-PCR和报告基因分析的方法确定不同干涉序列对TLR5表达的下调及信号通路启动的阻断作用.结果 成功制备携带干涉序列的慢病毒颗粒,并建立稳定感染慢病毒的HEK293细胞系.与对照组相比,感染2325位序列的细胞TLR5 mRNA表达水平下降为0.32,对CBLB502的启动作用下降为0.36.结论 成功制备TLR5的慢病毒干涉颗粒,并建立TLR5稳定下调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病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湖北人,男,35岁。主诉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有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1年余,牙龈有出血倾向。肝脏上界位于第6~7肋间,下界在右锁骨中线肋下1~2cm,质软、表面光滑、无压痛。脾肿大至脐上方、中等硬度、无结节、有轻度压痛。血红蛋白10g,红细胞344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6岁,农民,1980年7月15日入院。1977年秋,劳动时不慎被木杠击伤头部左前侧,当时曾流血昏倒。数日后伤口结痂,患处奇痒,手抓破痂,未做特殊处理。几天后,伤口复结痂,因痒又被抓破,如此数次一年多不愈。1979年秋,伤口痒感消失,但结痂逐渐变硬,日渐凸起,至1980年7月肿物凸起如角状(见图),稍不注意,碰后痛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随餐同服二甲双胍0.5 g/次,2次/d,后依据病情以0.5 g/2周逐渐增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5 g/d,同时早餐前口服吡格列酮,起始剂量15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45 mg/d;治疗组口服二甲双胍,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随餐口服维格列汀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SP)、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HbA1c、GSP、FBG、2hPBG、TG、TC及LDL-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MI、HbA1c、GSP、FBG、2hPBG、TG、TC及LDL-C均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GLP-1和H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8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和体质量,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同时也可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受不同剂量照射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变化以及辅助T淋巴细胞(helperT cells,Th)与抑制T淋巴细胞(suppressor T cells,Ts)的比值(rTh/Ts))和照射剂量的关系,探索其用于辐射损伤生物剂量估算的可行性。方法:C57BL/6小鼠,7~8周龄,60Coγ线全身照射0~7Gy,分别收集辐照前和辐射后不同时间点的静脉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rTh/Ts)情况,分析时间-效应关系并拟合剂量-效应曲线。结果:照射剂量在0~7 Gy范围内,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均随时间而降低,并于照射后3 d降到最低,且剂量越大恢复越晚;照射后72 h内小鼠的外周血rTh/Ts)均随剂量增加而递增。照射剂量在1~3 Gy范围内,在照射后24、48和72h,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均随剂量增加而递减;照射剂量在1~7Gy范围内,在照射后6、24和72 h,小鼠的外周血rTh/Ts)均随剂量增加而递增。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_(Th/Ts)的剂量-效应关系均满足直线模型。结论:FCM检测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rTh/Ts)可成为早期快速、高通量的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DR)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诊断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9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按照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分为DN0组(无蛋白尿组)、DN1组(微量蛋白尿组)和DN2(临床蛋白尿组);比较不同组别视网膜改变的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DN2组患者年龄、病程、TC水平、UEAR水平等均明显高于DN0及DN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N0组患者23例单纯型DR,2例增殖型DR,总发生率为21.7%;DN1组DR、DR分别为27例和7例,总发生率为54.8%;DN2组DR、DR分别为7例和4例,总发生率为84.6%。组间两两比较发现,DN2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DN1组高于DN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DN与DR具有正相关性(r=0.328,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改变具有相关性,呈平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随餐同服二甲双胍0.5 g/次,2次/d,后依据病情以0.5 g/2周逐渐增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5 g/d,同时早餐前口服吡格列酮,起始剂量15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45 mg/d;治疗组口服二甲双胍,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随餐口服维格列汀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SP)、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HbA1c、GSP、FBG、2hPBG、TG、TC及LDL-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MI、HbA1c、GSP、FBG、2hPBG、TG、TC及LDL-C均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GLP-1和H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8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和体质量,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同时也可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缩短培养时间,拟合γ射线诱发离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早熟凝集染色体环(premature condensation chromosomerings,PCC-R)的剂量-效应曲线,探讨快速估算生物剂量的可行性。方法:~(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外周血,剂量为0、1、3、6、10、15、20 Gy,照后分别培养44和48 h,收获前1 h加入冈田酸,分别计数PCC-R频率,拟合受照44与48 h的剂量-效应曲线并进行比较。结果:培养44 h较48 h获得的分析细胞数略少,PCC-R率略低于48 h结果(各个剂量点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淋巴细胞PCC-R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0~15 Gy剂量范围内二者之间满足直线方程Y=-0.015 2+0.062 5D(R~2=0.983 9)。结论:缩短培养时间至44 h,PCC-R仍然可以用于15 Gy以内的辐射事故的剂量估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