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及经验.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170例GCS评分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0例患者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135例,不需开颅手术17例,呼吸循环衰竭无法耐受手术治疗18例;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定:存活120例,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40例,中残20例,重残10例;死亡50例,其中术后死亡17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可有效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综合治疗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松果体区及其毗邻结构的神经内镜下解剖特点,探讨内镜下各经典入路的解剖通路及操作技巧,为临床神经内镜下松果体区手术的操作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 选取100g/L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15例,神经内镜下分别模拟枕叶下经天幕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观察2种手术入路下松果体区解剖结构的暴露范围与内镜可调整程度,测量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数据. 结果 模拟枕叶下经天幕入路中,内镜视野及角度调整宽松灵活,显露松果体区各解剖结构满意,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中,内镜视野呆板固定,可调整性差;经测量大脑大静脉长度为(10.2±4.1) mm,大脑内静脉长度为(35.0±2.8) mm,基底静脉长度为(35.4±6.4)mm,直窦长度为(51.1±5.2) mm,大脑大静脉与直窦的平均角度为(75.20±10.4)°,其中锐角14例,钝角1例,直窦的延长线位于胼胝体压部下方3例,与胼胝体压部上边相切11例;位于胼胝体压部上方1例. 结论 枕叶下经天幕入路较幕下小脑上入路对松果体区内镜解剖结构显露更为满意,天幕切开可改善枕叶下经天幕入路部分对侧解剖结构显露不足及内镜调整困难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术后治疗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外伤共133例,均采用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减压,根据术后急性期(3d)内收缩压状况分为A、B、C3组(〈150mmHg,151~180mmHg,〉180mmHg),术后行脱水及扩血管治疗。术后1、3、7d复查CT。结果:本研究病例共出现49例脑梗死,A、B、C3组分别为20、17、12例,其中死亡9例,A、C组分别为7例、2例。结论:收缩压过高或过低是重型路脑外伤患者术后脑梗塞发生及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急性期内维持收缩压于稍高状态(151~180mmHg)可有效减少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高血糖患者因合并脂肪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成为脑梗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我们对2004年3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13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血压变化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外伤共196例,根据术后收缩压状况分为高压组(>160mmHg)69例、中压组(141~160mmHg)71例、低压组(<140mmHg)56例,高压组和中压组分别根据术后急性期内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和血压控制不良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减压,术后早期行脱水治疗,术后1天、3天、7天复查CT. 结果 高压组患者31例(44.9%)出现脑梗死(死亡10例),血压控制良好组和血压控制不良组分别为11、20例,低压组患者18例(32.1%)出现脑梗死(死亡3例),其中血压控制良好组和血压控制不良组分别为6、12例,中压组患者17例出现脑梗死(23.9%).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极高,术后急性期收缩压与此密切相关,早期合理使用脱水药物并适当扩容,严密监测血压状况,维持收缩压于141~160mmHg水平,保证有效脑灌注压,可显著减少此类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S对人胶质肉瘤细胞株C6放射治疗的影响。方法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运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了ES以及ES和放射治疗联合作用对C6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MTT法检测表明放射治疗对转染pcDNA3.1 ES的C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细胞增殖明显减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pcDNA3.1 ES后,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P<0.05),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凋亡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ES联合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人脑胶质肉瘤C6细胞株的生长,二者联用可以产生协同抗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S对人胶质肉瘤细胞株C6放射治疗的影响。方法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运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了ES以及ES和放射治疗联合作用对C6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MTr法检测表明放射治疗对转染peDNA3.1ES的C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细胞增殖明显减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pcDNA3.1ES后,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P〈0.05),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凋亡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ES联合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人脑胶质肉瘤C6细胞株的生长,二者联用可以产生协同抗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外伤性胶质细胞增生症发病时间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外伤性胶质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伤后发病时间进行游程检验,推断外伤性胶质细胞增生症的发病是否随机,并通过趋势性检验判断发病是否具有时间趋势。结果 外伤性胶质细胞增生症为非随机事件(P<0.05);伤后2个月即可以发生,本组2例发病;以伤后6个月发病例数最多,11例发病;伤后6个月之前发病呈上升趋势(P<0.05),6个月之后发病呈下降趋势(P<0.05);伤后4~11月发病较为集中,共56例发病。结论 外伤性胶质细胞增生症与颅脑损伤后时间密切相关,呈一定的时间趋势,伤后6月为发病高峰,伤后4~11月为发病高概率区间,可望对外伤性胶质细胞增生症的流行病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脑胶质瘤中β-catenin和细胞周期素D1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β-catenin与Cyclin D1蛋白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9例脑胶质瘤组织和5例正常脑组织中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男30例, 女19例, 年龄12~75岁, 平均42.56岁.结果:在正常脑组织和脑胶质瘤中, β-catenin蛋白阳性的比例分别为2/5和38/49(P<0.01), Cyclin D1蛋白阳性的比例分别为1/5和42/49(P<0.01);比较β-catenin和Cyclin D1在脑组织、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中的光密度值, 发现发现各组之间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β-catenin的过度表达与Cyclin D1的过度表达显著相关(r=0.6395, P<0 05).结论:脑胶质瘤细胞β-catenin与Cyclin D1表达增强, 可能参与胶质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重型颅脑外伤并发视神经损伤患者视神经萎缩的预防性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并发视神经损伤患者2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早期应用复方樟柳碱,随访患者3个月,行眼底及视野检查判定视神经萎缩情况。结果:治疗组视神经萎缩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并发视神经损伤患者,早期应用复方樟柳碱能有效预防后期视神经萎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