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CT平扫上表现为P-SAH的确诊病例13例,包括非脑出血性疾病的脑死亡者(器官供体)5例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8例.所有病例均行CT扫描.描述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的CT表现;在平扫CT图...  相似文献   
2.
易海玲  陈剑贤  孙占友  车友谊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53-1155
目的:探讨二氯乙垸中毒性脑病的DWI表现.方法:对7例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行头颅常规MRI 及DWI检查,并测量病灶的ADC值.结果:7例均可见双侧额颞枕顶叶皮质下及白质、小脑齿状核、豆状核、丘脑、外囊和内囊等区域异常信号,常规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DWI上呈高信号.轻症患者(5例)ADC图上病灶呈高信号,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MR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卫生疾控部门确诊为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9例,并复习2004~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分析该病CT和MR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中CT检查6例,MR检查7例,CT、MR均检查4例.CT检查病灶4例表现为广泛低密度,两侧对称,均广泛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累及皮层下弓形纤维为主).累及双侧齿状核4例,丘脑、苍白球受累各3例;2例未见明显异常.7例MRI均表现为上述部位广泛性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高信号.CT、MRI都显示脑回肿胀,脑室系统受压变小.结论 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MRI特征,结合毒物接触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马德隆氏畸形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的16例马德隆氏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结果18例中,男5例,女13例,年龄3—32岁,平均12.6岁,有家族史7例,双侧发病13例,占72%;合并骨软骨瘤4例。其X线表现为:①桡骨下端内侧1,3发育不良;②桡腕关节面角度变小;③月骨向桡侧半脱位;④尺骨下端向后脱位;⑤远侧尺桡关节间隙增宽。结论马德隆氏畸形具有典型X线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详细、可靠的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急性或急性早期出血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 b=1000,以下为同等数值)表现及其发生机制,提高影像诊断的可靠性.收集临床症典型的三天以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对经过DWI检查的38例脑出血患者的DWI图进行分析,同时进行 ADC图扩散系数值的相关比较,影像表现与DWI图像表现大致相当,并对ADC图像上病灶中央和外周水肿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值做了相应测量分析.结论 结合临床病史,认真分析DWI影像表现,对超急性与急性脑出血完全可以作出准确诊断;ADC图的影像表现可以参考,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诊断帮助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MR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卫生疾控部门确诊为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9例,并复习2004~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分析该病CT和MR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中CT检查6例,MR检查7例,CT、MR均检查4例.CT检查病灶4例表现为广泛低密度,两侧对称,均广泛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累及皮层下弓形纤维为主).累及双侧齿状核4例,丘脑、苍白球受累各3例 2例未见明显异常.7例MRI均表现为上述部位广泛性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高信号.CT、MRI都显示脑回肿胀,脑室系统受压变小.结论 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MRI特征,结合毒物接触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多层(320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重建技术分析不同年龄组腹腔动脉正常位置、腹腔动脉夹角、腹腔动脉主干的长度、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的管径、腹腔动脉正常分支及变异。方法收集43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且腹腔动脉无基础疾病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年组、少年组、学龄组、学龄前组及婴幼儿组。从腹腔动脉开口的位置及与肠系膜上动脉的间距系、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腹腔动脉主干的长度、腹腔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管径、腹腔动脉正常分支及变异等方面,系统地观察与分析正常腹腔动脉的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分析腹腔动脉的变异类型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婴幼儿组及学龄前组儿童腹腔动脉于腹主动脉开口处纵轴位置在脊柱上的投影与成年组、少年组、学龄组在分布上比较要高一个椎体,且随年龄增大而下移,但下移范围在一个椎体内。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最大间距及平均间距从婴儿到成人随年龄组增高而增加。腹腔动脉长度最大值及平均值在成年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腹腔动脉干管径、胃左动脉管径、肝总管管径、脾动脉管径在成人前随着年龄增大管径增宽;腹腔动脉干管径与腹主动脉比值在成人前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小。结论腹腔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且以成年人为主。腹腔动脉狭窄最主要的病因是膈肌中脚压迫。轻微狭窄及轻度狭窄的病例大部分在安静、餐后及活动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中度狭窄者安静时出现腹痛者约31%;重度狭窄患者安静时出现腹痛症状者较其他组明显增高,且大部分安静时有腹痛症状者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