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的结构及性能。方法:取成年猪胸段脊髓,采用2次冻融化学萃取法对脊髓行去细胞处理,再用2.5g/L NDGA溶液进行交联处理。在体视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分别观察猪去细胞脊髓支架及NDGA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的结构。采用Instrong生物力学测试仪检测正常猪脊髓(正常组)、猪去细胞脊髓支架(未交联支架组)及NDGA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交联支架组)的极限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取第4代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与未交联支架和NDGA交联支架联合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率,评价支架的细胞毒性。将未交联支架和交联支架分别包埋至SD大鼠背部皮下,在1、2、4周取出检测其包埋后的降解率,并取包埋4周的组织行HE染色,评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正常组脊髓组织为圆柱状,呈乳白色,横切面可见灰质与白质分界明显;未交联支架基本保持原组织外形,呈白色半透明状,白质与灰质无明显分界;交联支架质地稍变硬,呈棕黄色。扫描电镜显示未交联支架与交联支架内的基质纤维保存完好,相互交织成网状三维结构,内部孔洞连通。未交联支架的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较正常组显著性下降(P0.05);交联支架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较未交联支架显著性增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星形胶质细胞在交联支架及未交联支架中均生长良好,共培养时间越久,OD值越大,两组相同时间点O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同时间点交联组在体内降解率明显低于未交联组(P0.05)。包埋4周后未交联组支架HE染色可见炎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并且有肉芽组织聚集在内部孔隙中;交联组支架炎症细胞明显减少,且可见新生血管状结构。结论:NDGA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与未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比较三维结构未见明显改变,但生物力学性能和体内抗降解能力显著性增强,生物相容性提高,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可作脊髓损伤修复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
<正>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再生能力极为有限,脊髓损伤后往往导致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永久缺失。受损脊髓的修复与再生仍是当今医学界的难题,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再生医学研究策略中,以生物支架为中心,辅以细胞及生物活性分子来替代修复结构功能受损组织的方法尤受关注。生物支架不仅能简单地桥接脊髓损伤处两侧残端,还能作为运送细胞及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的载体,可以说在脊髓损伤修复中起到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是世界性的难治病,其主要受限于局部坏死骨组织修复作用的不足,最终造成股骨头塌陷而导致肢体的功能障碍。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具有强烈的诱导骨组织形成作用的局部生长因子之一,能弥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过程中骨组织修复的不足。该文简要介绍当前对BMP的基础研究,重点回顾总结了BMP单独或联合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及其疗效以及优缺点,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Modic改变定量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患者腰椎是否存在Modic改变分为Modic改变组(A组)和无Modic改变组(B组)。在MRI矢状面T2加权像上取椎间盘的高度来对其进行量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来评估患者腰痛的程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相应指标。结果终板Modic改变分型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与B组比较,A组患者年龄明显提高,VAS和ODI评分均明显升高,随访1年后椎间高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Modic改变的定量测定对腰椎退变疾病的早期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海挺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岳兵  陆继业 《中国骨伤》2015,28(11):1000-1005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中和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7~75岁,平均49.1岁。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L3-L5 7例,L2-L4 1例,L4-S1 5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5例,L3-L5 10例,L2-L5 4例,L2-S1 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和(或)间歇性跛行症状经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65个月,平均50.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5±0.70和1.29±0.89,ODI为(25.10±6.52)%,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升高,椎间活动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能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对邻近节段影响小。Dynesys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使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3例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54.2±18.3)岁...  相似文献   
7.
应力性骨折常无明确的外伤史,早期行X线及CT检查常不能显示其骨折线,但采用MRI扫描多能明确诊断[1]。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笔者收集了19例经临床证实的下肢长骨应力性骨折病例的影像资料,重点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邓迎丰  方向明  陆继业 《上海医学》2012,35(4):306-308,352
目的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退变和创伤椎间盘髓核中的不同表达,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7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的33例患者(退变组)和因外伤性脊椎骨折行内固定的6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髓核组织的MMP-13表达,应用Image-ProPlus5.1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灰度值。结果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很少,平均阳性表达率为(20.4±14.3)%。退变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强染色,平均阳性表达率为(73.2±10.9)%。退变组的MMP-1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中MMP-13的表达显著升高,MMP-1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椎间盘退变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技术(Dynesys)与经典的经皮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隐性失血量的情况。方法选取7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Dynesys治疗(Dynesys组)36例,接受PLIF治疗(PLIF组)36例。采用Gross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及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患者实际总出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得出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种术式隐性失血量情况。结果 Dynesys组患者总失血量为(932±237)ml,显性失血量为(634±162)ml,隐性失血量为(299±94)ml。PLIF组总失血量为(1 098±459)ml,显性失血量为(667±265)ml,隐性失血量为(431±211)ml,PLIF组隐性失血量高于Dynesys组(P<0.05)。结论 Dynesys及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总失血量大于术中及术后可观察到的显性失血量,Dynesys的隐性失血量较PLIF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