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标准摄取值(SUV)与葡萄糖转运蛋白l(GLUTl)、微血管密度(MVD)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18F-FDGPET-CT检查并手术切除的NSCLC 3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DP法,分别检测GLUTl、MVD和Ki67,并将三者与18F-FIX;的SUV进行对比.结果 33例NSCLC患者中,Ⅰ期21例,Ⅱ期4例,Ⅲa期8例.33例NSCLC标本中,GLUTl阳性者22例(12例腺癌,10例鳞癌),阴性者11例(10例腺癌,1例鳞癌),阳性率为66.7%;Ki67阳性者24例(13例腺癌,11例鳞癌),阴性者9例(均为腺癌),阳性率为72.7%;CD34阳性者33例,阳性率为100.0%,标本平均MVD为(12.6±2.9)条,33例NSCLC的SUV为1.4~27.4,中位数为10.1.结论 18F-FDlG PET的SUV与GLUTl呈线性相关,SUV与Ki67表达和MVD无相关性.GLUTl、Ki67和CD34与病灶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刘蕊  于丽娟  陆佩欧 《护理研究》2007,21(26):2422-2423
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显像剂、治疗剂)是核医学科进行脏器功能测定、核素显像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主要给药方法[1]。传统的注射方法是直接静脉穿刺,在实践中发现该方法弊端较多,故对静脉给药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现将改进方法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全身静态骨显像病人142例,男74例,女68例,年龄25岁~72岁;肺癌66例,乳腺癌34例,前列腺癌18例,肾癌11例,甲状腺癌13例。将1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1.2.1实验组采用两步注射法: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3mL~4 mL,连接三通和头皮针,皮肤消毒后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注入生理…  相似文献   
3.
胰腺癌18F-FDG PET/CT显像及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诊断胰腺癌的价值及分析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接受18F-PET/CT检查的胰腺原发疾病患者资料,其中恶性65例,良性23例,采用目测和半定量方法分析胰腺疾病的PET/CT特点。目测法分别根据病变CT特征、PET摄取程度和PET/CT特点制定CT、PET和PET/CT五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在PET图像上测量病变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与最后诊断结果进行诊断学试验评价。结果 CT、PET及PET/CT目视五分法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31%(60/65)、69.57%(16/23)、86.36%(76/88);90.77%(59/65)、78.26%(18/23)、87.50%(77/88);98.46%(64/65)、91.30%(21/23)、96.59%(85/88)。三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ROC-AUC)均大于0.90。胰腺癌SUVmax平均值为8.06±2.96,胰腺良性病变SUVmax平均值为3.13±2.09 (t=7.344,P<0.01)。胰腺癌转移组与非转移组SUVmax分别为8.06±3.01和7.23±2.96(t=0.693,P=0.38),以SUVmax=4.65为判断良恶性的阈值,PET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7.69%和86.96%。结论 18F-FDG PET/CT在胰腺癌的诊断上具有较大价值;PET/CT目视五分法是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PET/CT集合了解剖及分子显像的特点,本文分别阐述了其在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监测疾病复发及评价预后的优势,并与MRI技术比较,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随着PET的新型示踪剂及PET/MRI技术的发展,PET/CT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5.
肺内病灶18F-FDG PET/CT显像与手术病理结果之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GD)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中的价值及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手术病例的碍F-FDGPET/CT显像诊断结果。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病灶良恶性,所得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3个肺内病灶,49个恶性、4个良性,PET/CT正确诊断45个恶性病灶;灵敏度为91.8%,准确性为84.9%;4个良性病灶,其中炎性假瘤1例、结核3例。53例肺内病变,纵隔淋巴结病理诊断转移阳性者16例(45个淋巴结),PET/CT正确诊断10例,灵敏度为62.5%,纵隔淋巴结病理诊断阴性者37例(32个淋巴结),PET/CT正确诊断30例,特异性为81.1%,准确性为75.5%。结论:^18F-FDGPET/CF显像是评价肺内病灶良恶性的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方法,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临床隐匿性胃癌的氟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PET/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6例临床隐匿性胃癌的临床及PET/CT影像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0.8岁,皆以转移瘤症状为首发症状,经胃镜活检证实24例,经开腹手术证实2例.以目测法分别分析FDG PET和CT影像,依据其异常表现的强度分为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再综合PET和CT表现,根据诊断的难易程度分为3型:易诊型、疑诊型和难诊型.结果:PET表现为强阳性者57.7%(15/26),弱阳性者23.1%(6/26),阴性者19.2%(5/26).同机CT表现强阳性者76.9%(20/26),弱阳性者11.5%(3/26),阴性者11.5%(3/26).易诊型为53.8%(14/26),疑诊型为34.6%(9/26),难诊型为11.5%(3/26).结论:临床隐匿性胃癌大约88.4%的患者可通过FDG PET/CT检查发现或提示胃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双源CT(DSCT)能量成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能谱参数及能谱曲线的差异,探讨DSCT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与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3例NSCLC患者行DSCT能量成像扫描,在处理工作站得到碘图图像,测量所有入组纵隔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以及在不同能量水平下的能谱曲线。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两组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采用t检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结果 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动脉期及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计算出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52.45%;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的能谱曲线为逐渐下降型曲线,两组在40~110 keV区间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DSCT能量成像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较大;可作为术前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显像剂、治疗剂)是核医学科进行脏器功能测定、核素显像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主要给药方法^[1]。传统的注射方法是直接静脉穿刺,在实践中发现该方法弊端较多,故对静脉给药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现将改进方法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 F-FDG PET/CT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06例以腹腔积液为首发症状、并行18 F-FDG PET/CT以明确积液良恶性的资料,18 F-FDG PET/CT判定结果采用两种方法:(1)PET/CT(定位)法:PET/CT诊断结果完全取决于腹膜上18F-FDG摄取情况,若是摄取增高则为恶性,同机CT只作为解剖定位;(2) PET/CT(形态)法: PET/CT结果需结合腹膜的CT形态学改变和PET上18 F-FDG摄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PET/CT(定位)鉴别腹腔积液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2%、71.1%、82.1%,而PET/CT(形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1%、93.3%、94.3%,原发灶检出率为85.2%。 PET/CT(形态)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PET/CT(定位)(P=0.002、P<0.001),两者之间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别(P=0.250)。结论在腹腔积液良恶性鉴别方面, PET/CT(形态)比PET/CT(定位)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8 F-FDG PET/CT(形态)对恶性腹腔积液原发灶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术前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发现肺内病灶,并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患者的PET/CT图像进行分析,记录淋巴结短径、CT值、SUVmax等,同时对患者的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应用PET/CT综合分析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进行诊断,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常规CT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为84.1%,常规PET法诊断的准确率为82.8%,常规PET/CT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为91.7%,PET/CT综合分析法的诊断准确率为95.2%,只有5例良性淋巴结误诊为恶性。8例肺癌伴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其中5例肺癌病灶位于肺野内带。结论18F—FDGPET/CT综合分析法对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优于常规CT、常规PET以及常规PET/CT法()(2=15.1,P〈0.05);肺癌病灶位于肺野内带者较易发生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