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MRI测量并分析膝关节低应力下股骨滑车角、髌骨偏移指数的特点。方法:收集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正常志愿者27例(共54个膝关节)及髌骨不稳患者15例(共18个膝关节)的资料。测量并记录股骨滑车角、髌骨偏移指数等数据。结果:正常志愿者股骨滑车角、髌骨偏移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45.69±2.63)°、(55.69±5.90)%,且左、右膝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髌骨不稳患者股骨滑车角、髌骨偏移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59.44±5.52)°、(89.56±2.53)%,与正常志愿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例髌骨不稳患者中11例(73.3%)为女性,4例(26.7%)为男性。结论:女性股骨滑车角、髌骨偏移指数较男性大。髌骨不稳患者的股骨滑车角、髌骨偏移指数较正常志愿者大,且女性患病率较男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DWI探讨正常成人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的正常值,并分析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随年龄及解剖位置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行腰椎间盘髓核MRI检查的成人健康志愿者53例。测量并记录志愿者的各椎间盘髓核ADC值。结果:53例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为(1.73±0.24)×10-3 mm2/s,不同解剖层面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30岁组、31~45岁组、46~60岁组的腰椎间盘髓核ADC值分别为(1.88±0.15)×10-3 mm2/s、(1.75±0.11)×10-3 mm2/s、(1.55±0.19)×10-3 mm2/s,3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的解剖位置对正常成人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影响不大,但随着年龄增长,ADC值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部推拿按摩辅助肌肉锻炼治疗腰痛患者的MRI指标变化。方法:测量45例腰痛患者腰部推拿按摩辅助肌肉锻炼前、后的腰椎Cobb氏角、腰大肌横截面积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腰椎Cobb氏角、腰大肌横截面积差值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腰部推拿按摩辅助肌肉锻炼能缓解患者的腰痛症状,MRI可以客观评价腰椎及肌肉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人群中坐骨股骨间隙的 MRI 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是指坐骨股骨间隙(ischiofemoral space,IFS)变窄,坐骨结节和股骨小转子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撞击 IFS 内的股方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变[1-2]。IFI 常引起髋部及下肢的疼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时难以与髋臼撞击综合征、股骨头缺血坏死或椎间盘突出等鉴别,而 MRI 对 IFI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近年来髋关节骨骼撞击(包括股骨-髋臼撞击和坐骨-股骨撞击)引起的疼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4]。目前股骨-髋臼撞击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对此进行了报道[3,5-7],但坐骨-股骨撞击国内外研究报道的较少[1,4,8],提供的信息有限。因此该研究利用1.5T MRI 探讨无症状人群的IFS 宽度的变化范围,并分析与性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胰腺外炎症CT评分(extra-pancreatic inflammation on CT,EPIC)与肝/脾CT值比的相关性。方法 75例经临床确诊的AP患者,均进行腹部CT平扫。两名放射科医师根据EPIC评分标准进行盲法评分并分别测量肝脏、脾脏CT值及计算肝/脾CT值比。分析AP的EPIC评分与肝/脾CT值比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7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肝/脾CT值比<1,占52%。AP的EPIC评分与肝/脾CT值比呈负相关(rs=-0.293,P=0.011)。结论肝损伤是AP常见的并发症,随着AP严重程度的增加,肝损伤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损伤程度也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
坐骨-股骨撞击相关MSCT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无症状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范围,并分析生理指标(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等)对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无髋关节疼痛症状者的盆腔MSCT扫描资料,测量并记录髋关节的IFS宽度、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头颈轴长、股骨颈角、坐骨角,并分析IFS宽度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受检者的身高、体质量及IFS宽度、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头颈轴长均大于女性(P均<0.05),坐骨间距、坐骨角均小于女性(P均<0.001)。IFS宽度与头颈轴长呈正相关(P<0.001),与年龄、坐骨间距、股骨颈角、坐骨角均呈负相关(P均<0.001),与身高、体质量、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MSCT可应用于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影像学测量与评估,女性骨盆结构与男性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女性更易罹患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脊柱腰段椎间盘水平倾角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生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成像对15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段椎间盘水平倾角进行测量,并分析性别差异及年龄、身高和体重与椎间盘水平倾角的相关关系。结果:L5-S1、L4-5、L3-4、L2-3和L1-2的水平倾角分别为(30.2±7.4)°、(10.8±5.3)°、(0.0±4.5)°、(-5.3±3.3)°和(-6.7±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L5~S1椎间盘的水平倾角大于30°者占52.7%(79/150)。男性、女性组间椎间盘水平倾角L5-S1(28.3±7.0和32.3±7.3)与L4-5(9.5±4.5和12.2±5.7)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与L5-S1、L4-5、L1-2椎间盘水平倾角之间有轻度~中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23、0.192和-0.306(P〈0.05)。身高与L5-S1、L4-5、L3-4、L1-2椎间盘水平倾角之间存在轻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86、-0.274、-0.191和0.168(P〈0.05)。体重与L5-S1、L4-5椎间盘水平倾角之间存在轻度~中度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01和-0.246(P〈0.05)。结论:腰椎间盘的水平倾角具有由L5-S1、L4-5的明显脚侧倾斜方向逐渐变化为L2-3、L1-2的轻微头侧倾斜方向的规律,其中L3-4椎间盘更接近于水平面。腰椎间盘的水平倾角随着年龄、身高和体重的不同出现轻度~中度的变化,术前进行腰椎间盘水平倾角测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年无症状人群的坐骨股骨间隙(IFS)及股方肌间隙(QFS)宽度的变化范围,并分析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搜集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共计103名无症状志愿者进行1.5 T MRI检查,其中男43名,女60名.按年龄段分为3组,青壮年组18~ 39岁,中年组40~ 59岁,老年组60 ~ 80岁.对206个髋关节的IFS宽度、QFS宽度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无症状人群中IFS、QFS宽度分别为(24.01±7.11) mm、(19.20±7.50) mm,QFS左右侧不对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IFS宽度比老年组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QFS宽度比中年组和老年组都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S、QFS宽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71、-0.306,P均<0.05).男性的IFS、QFS宽度平均值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无症状人群中双侧的IFS、QFS宽度并非完全对称,男性大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宽度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下腰痛为目前人类常见疾病之一,约70%~85%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受到该病的困扰[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最早由Crock提出,是一种由椎间盘自身结构病变,刺激其疼痛感受器引起的疼痛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难以定位的弥漫性腰部钝痛,一般无固定压痛点,不伴神经根受压或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MRI探讨低应力下髌骨不稳患者与正常志愿者间髌股关节匹配程度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膝关节MRI检查者的资料,其中髌骨不稳患者和正常志愿者分别为15例(18膝)和27例(54膝),测量并记录检查者的股骨滑车面对称性、滑车深度、外侧滑车倾斜度等数据。结果:髌骨不稳患者股骨滑车面对称性、滑车深度、外侧滑车倾斜度、股骨滑车角、髌骨倾斜角分别为0.53±0.12、0.49±0.16mm、15.22±4.08°、159.44±5.52°、19.11±6.11°,正常志愿者则分别为0.65±0.14、0.58±0.17mm、19.24±3.68°、145.69±2.63°、9.30±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能直接显示关节软骨结构、股骨滑车面形态,是临床早期诊断髌骨不稳的发展方向,但需与症状、体征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髌骨不稳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