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67例院前急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67例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探讨院前急救要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对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通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采取相应急救处理措施。结果:在本组67例患者中,生存48例(生存率71.6%),其中恢复良好18例(26.7%),中度残疾13例(19.5%),重度残疾17例(25.4%),死亡19例(28.4%)。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院前急救是成功救治的关键之一,良好的专科治疗是救治的根本,不但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而且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膜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水平与疾病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43例脑膜瘤患者为脑膜瘤组,另取同期收治的因脑外伤切除脑组织的69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组织VEGFR-2表达情况。随访3年,根据预后将脑膜瘤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利用多元Cox回归分析脑膜瘤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与Log-rank χ2检验分析VEGFR-2表达与患者复发率、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脑膜瘤组VEGFR-2阳性率为78.32%,高于对照组的14.49%(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5 cm、包绕血管神经、海绵窦受累、视神经管受累、VEGFR-2阳性、WHOⅢ级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手术全切、术后辅助治疗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最大径≥5 cm、包绕血管神经、海绵窦受累、VEGFR-2阳性、WHOⅢ级是脑膜瘤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手术全切、术后辅助治疗是预后保护因素(P<0.05)。VEG...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干预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5例。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共治疗28 d。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药组于伤后72 h针刺关元、百会、水沟及患侧丰隆、足三里、风池等穴,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28 d。治疗前后评价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法(ADL-BI)评分;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IL-6、BDNF和NGF含量;头颅CT扫描监测脑挫裂伤病灶体积。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升高(P<0. 05),治疗28 d后及治疗结束后60 d随访时FMA、ADL-BI评分明显升高(P<0. 05),且针药组较西药组FMA、ADL-BI评分上升更明显(P<0. 05)。两组治疗28 d后脑挫伤病灶体积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 05),治疗14 d及28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缩小更明显(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IL-6含量开始下降(P<0. 05),治疗后3 d及7 d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 05),而治疗14 d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BDNF含量开始升高(P<0. 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NGF含量均开始升高(P<0. 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 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以提高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预后。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总结 32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并发脑梗死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标准随访半年,治愈 11例,中残 9例,重残 4例,植物生存 2例,死亡 4例.其中死亡者均为成年人,以中老年居多.结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电针早期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康复的疗效并分析电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各32例患者;针药结合组于卒中后72 h内增加电针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相同;电针治疗1次/d,共治疗28 d,主要腧穴为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和太冲穴等;评价疗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脑水肿指数(BEI),同时检测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结果:(1)两组患者的治疗均有效,GC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提示,不利结局者比率针药组为21.9%,低于西药组的40.6%(P<0.05),而有利结局者率针药组为78.1%,高于西药组的59.4%(P<0.05);BEI显示针药组较西药组有差异(P<0.05);(2)血CRP及IL-6含量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针药组血Hcy水平较低,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性壳核脑出血患者进行电针早期治疗,可改善病情,加速脑水肿吸收,有利于患者康复;电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炎性细胞因子如CRP及IL-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伤前服用抗栓药物的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急诊围手术期治疗措施,探讨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方法: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将30例接受急诊手术抗血栓治疗的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30例未进行抗血栓治疗的颅内血肿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血制品用量及术后再出血率;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呈低凝状态,经过积极治疗,凝血功能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血制品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40.0%,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3.3%,高于对照组的16.7%(P<0.05);不利结局者比率63.3%,高于对照组的43.3%,而有利结局者比率36.7%低于对照组的56.7%(P<0.05).结论:受伤前的抗栓治疗会增加脑部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管理策略,有助于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腰池置管引流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32例腰池置管引流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30例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腰池置管引流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是脑外科临床值得广泛开展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治疗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合并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奥美拉唑静脉点滴,对照组予法莫替丁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24小时内止血成功率分别为40%、10%,2天时止血成功率分别为50%、40%,总有效率分别为90%、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起效快,止血效果较法莫替丁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防治经验.结果 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是颅脑损伤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结论 掌握受伤机制、影像学资料、把握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及其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1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出院时(伤后3个月)32例恢复良好,轻残及重残15例,14例死亡.选择病人入院时有关临床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入院时的GCS评分和瞳孔大小及光反应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GCS评分和瞳孔变化相结合应用可以尽早而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