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8~9月相继在我县城乡发生了一批以羞明、流泪、异物感、眼胀痛为主要表现的病人,经调查证实为绿脓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流行。现将县一中和大毛阳大队二个暴发点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流行强度:县一中调查师生1511人,发病238人,发病率为15.7%;大毛  相似文献   
2.
报告了用紫外光速率法测定血清磷,与比色法对比,r=0.9883,平均回收率为97.5-105%,二份血清CV批内为2.8%、3.0%,批间为4.5%、4.8%,线性范围达3.29mmol/L。研究结果表明:本法具有简单、快速、可靠之优点,适合于自动化分析。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的临床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温病在目前仍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男女老幼均可罹患。且发病来势急、发展快,病情重。多数病种还具有传染性,甚至会造成大的流行,危害极重。因而学好温病学,对保障人民身体  相似文献   
4.
临床一得     
患者,纪淑华,女,22岁。于82年4月7日来诊。前天自觉有尿意,初则点滴不爽,渐至欲排不下。小腹胀满,隐痛,有下坠感。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肾阳虛,气化失权,无力排泄。治从温肾利水,用茯  相似文献   
5.
痞证多由胃气素虚,或过汗误下,表邪乘虚入里,热邪内陷,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闭塞不通,虚中挟实之证。由于证候不同,选药亦异,从上表可以理解,黄连黄芩为痞之主药,人参、甘草、大枣为温理脾胃;半夏、干姜、生姜,为虚寒降逆;大黄为荡涤热结。161条:“伤寒发汗,若汗、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与生姜泻心汤之噫有所不同。生姜泻心汤是胃气虚弱,食滞不化,郁而生热之干噫食臭,且水趋大肠,及有水气停留。旋复花、代赭石汤是胃中不和,虚气上逆之噫,别无所苦,故用益气、降逆、和胃之法。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汤辨。小柴胡汤: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他见证(如七或证)非必有症状。小柴胡桂枝汤:表证未解之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疼重。具育少阳之微呕,胸脘之间满闷不舒的见证。大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辨:主证为小柴胡证兼有热邪内陷,热结与胃脘。表现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或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呕,热迫大肠而下利。柴胡加芒硝汤:妄狂用攻下,伤及胃  相似文献   
7.
(三)寒热凡病势亢奋,阳邪旺盛的证状属热,病势沉静,阴邪内盛的证状属寒。用寒热来区分六经病,则太阳病恶寒发热,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形寒肢冷,厥阴病寒热胜复。用寒热指导辨证治宁,如70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寒热主要说明疾病性质。但其中又有虚实之别,真假之分,错杂的差异。如: 1.辨虚热实热虚热(阴虚):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质淡红,脉细数。实热(阳明府实):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便燥尿黄,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  相似文献   
8.
学,贵在于用     
我站在内科授课时,本着“理沦联系实际”和“学,贵在用”的精神,针对授讲的内容,进行临床实践,运用马齿苋治疗小儿泄泻和痢疾,收到很好的效果。庞玉柱,八岁。7月14日发病,身热呕吐。17日大便频数,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内服红霉素等无效。于21日就诊。用鲜马齿  相似文献   
9.
蓄水证五苓散、小青龙汤辨五苓散:水气停于下焦膀胱,故主渗淡利水,而发其汗,使水从小便排出。小青龙汤:水气停于上焦,故用辛温大发其汗,使水从汗出。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辨五苓散的主证,小便不利,发热,自汗出,烦渴(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主要证状)是外解表热内通水府。茯苓甘草汤的主证,小便不利,发热自汗,不烦不渴。  相似文献   
10.
喘息平     
处方:洋金花2g,蜜远志10g,五味子10g,生甘草5g。共为细末,分十次服,日服两次。《诸病源候论》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肺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由于肺失清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