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恶变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60例IPMN,探讨IPMN恶变的CT及MRI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共发现良性IPMN 34例,恶性26例。良性IPMNs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内囊性病灶,和主胰管相通,IPMNs恶变的特征有:增粗的胰管内出现明显强化的壁结节(17/26),结节直径>10 mm(13/26);主胰管直径>10 mm(10/26);或IPMN随访过程中出现胰腺明显肿块,胰管、胆管逐渐增粗、扩张加重。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1.7%(55/60),明显高于CT(76.7%,46/60)(χ^2=5.065,P<0.05)。恶性IPMN中胆总管扩张有14例,而良性IPMN胆总管扩张仅2例。根据MRCP胆总管扩张情况诊断IPMN恶变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3.8%及94.1%,阳性预测值为87.5%。恶性IPMN DWI受限达21例(80.8%),良性IPMN DWI轻度受限5例(14.7%)。恶性IPMN的ADC值[(2.04±0.38)×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IPMN[(2.83±0.29)×10^-3mm^2/s],统计学有差异(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3,以2.34×10^-3mm^2/s为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0.8%和94.1%,95%可信区间值80.32%~99.28%。对IPMN恶变的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88.5%(23/26)、80.8%(21/26),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2%(30/34)、79.4%(27/34),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IPMN随访过程中应注意并提早判断,有助于改善临床治疗方案及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48例IPMN,探讨CT及MRI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 IPMN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可分3型;1)主胰管型4例(2例恶性),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2)分支胰管型23例(8例恶性),表现为胰腺分支胰管扩张,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可呈单囊或多囊形,和主胰管相通,恶性者可见分隔、壁结节;3)混合型21例(12例恶性),该型同时具有分支胰管、主胰管扩张的特点。IPMN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90.9%(20/22)、77.3%(17/22),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5%(23/26)、76.9%(20/26),统计学无差异(P0.05)。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3.7%(45/48),明显高于CT(79.2%,38/48),统计学有差异(P0.05)。参考2012年新版IPMN诊治共识指南中的高危特征,良、恶性IPMN出现强化的实性成分分别为3/26 vs 13/22,其中1例良性IPMN壁结节及10例恶性IPMN壁结节大于10mm;主胰管直径大于10mm分别为2/26 vs 8/22,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诊断对其良恶性判断、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平台型的乳腺小结节灶良恶性判别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及乳腺M刚检查动态增强曲线呈流出型、平台型的患者31例共45个小结节灶,所有患者均行DWI检查,经后处理得到ADC图,在病灶区及正常乳腺组织划感兴趣区,分别测量其ADC值。结果45个病灶中11个为良性,34个为乳癌,术前MRI以动态增强为标准,诊断正确率75.6%。同顾性分析DWI图,以ADC值1.16为临界值,良恶性病灶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以ADC值为标准,其诊断正确率可达88.9%。结论DWI对于乳腺流出型、平台犁曲线小结节灶的良恶性具有较好的界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adrenocortical oncocytic neoplasm,AOA)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0例患者影像学表现:CT 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肿块,MRI 表现为稍长 T1、T2信号;增强后 CT 及 MRI 表现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10例患者术后随访,9例未见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半年肿瘤复发,随后转移。结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没有显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术前影像学很难做出定性诊断,易误诊为嗜铬细胞瘤等其他肿瘤,对于较大的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应考虑到嗜酸细胞肿瘤的可能性;基于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部分尚有交界性和恶性,因此仍需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实质浸润为主的肾盂尿路上皮癌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9例患者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结果 CT平扫为肾实质内不规则团块状混杂低密度影,MR呈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混杂,边缘不清,肾盏增大、破坏,增强后混杂性轻中度强化,延迟期不均匀强化,且强化幅度有所增加,6例患侧肾脏局部肿大,肾包膜模糊,4例肾周脂肪受侵,1例输尿管上段受侵,1例侵犯右肾动静脉,2例伴有肾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的CT与MR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仔细分析这些征象对正确诊断本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