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我院诊治的NCP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39例患者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症8例。NCP肺内病变随机分布于肺叶各段,多位于胸膜下,可表现为单一性,也可以几种病变同时存在,常表现为纯磨玻璃影(6例),磨玻璃影+实变(30例),伴结节影(18例)。结论:NCP患者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肠系膜脂膜炎5例,其中2例合并恶性肿瘤手术病理证实,3例以不规则腹痛就诊。5例均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4例位于小肠系膜,1例位于乙状结肠系膜。CT表现为局部肠系膜密度雾样增高,但低于软组织。肠系膜血管被包埋呈“脂肪环征”,周围肠管受压推移形成“肿瘤样假包膜”。结论肠系膜脂膜炎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可明确诊断,减少外科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永嘉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经临床证实的早期感染期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实验室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62例患者中50例首诊主诉有感冒样症状,62例肺吸虫抗体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51±3.06)×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5.6%±19.0%,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2例肺内病变合并胸腔积液,4例单纯性胸腔积液,16例仅有肺内病变。结论:首诊主诉感冒样症状,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结合肺内病灶,需考虑到并殖吸虫病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发性肺型并殖吸虫病的早期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两起9例由聚餐生食石蟹引发的肺型并殖吸虫病,均经实验室及临床证实,其中8例在我院就诊,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7例表现为肺内浸润性病变,随机分布于胸膜下,部分伴有月晕征,其中1例灶中可见特征性CT表现"隧道征",2例伴发支气管周围炎。结论 CT检查如发现随机分布的胸膜下肺内浸润性病变或"隧道征",合并胸腔积液,结合生食石蟹等河鲜史,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可提示并殖吸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肺吸虫病由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等寄生人体引起。并殖吸虫病是一种由食蟹引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分布于山区、林区,因山区、林区的小溪沟内常孳生大量螺蛳和蟹类,后者正是容易被哺乳类动物捕获的对象~[1]。但由于吸虫种别、寄生部位、发育情况以及宿主反应性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致,如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起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点。方法对3起聚集性COVID-19共17例患者(14例确诊,3例疑似)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14例,可疑阳性2例,阴性1例。早期胸部CT表现为结节影、斑片影、矩形影、斑片伴结节影或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进展期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沿胸膜下带状分布,其长轴平行于胸膜,呈胸膜平行征;消散期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结论对于有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的聚集人员,即使无明显症状,甚至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也建议行胸部CT筛查和SARS-CoV-2免疫球蛋白G抗体检测,避免因未能及时确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及MRI检查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24例,其中侵蚀性葡萄胎21例,绒毛膜癌3例。年龄21—52岁,平均37.3岁。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及MRI表现特点。结果:24例中,超声均显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内膜毛糙及不规则增厚21例;侵犯肌层,回声不均匀15例;宫腔内呈“蜂窝征”或“雪花征”回声14例,宫旁侵犯2例。MIU亦均显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21例内膜完整性破坏,肌层不规则增厚;官腔内信号较混杂,在T2WI及STIR序列呈高、低混杂的“蜂窝征”或“葡萄串征”,未侵犯肌层3例;宫旁侵犯而显示盆腔内肿块形成5例;5例动态增强后部分病灶早期强化。结论:超声、临床表现及血HCG三者结合可明确诊断;MRI有利观察肌层、宫旁侵犯,可为手术提供清晰的解剖图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低剂量扫描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漏斗胸并Nuss手术患者73例,其中30例术前先行胸部CT常规剂量扫描后,对漏斗胸测量层面加作低剂量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差异。其余43例及Nuss术后56例只行胸部CT低剂量扫描。分析Haller指数与心脏旋转角的相关性,比较Nuss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MSCT低剂量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扫描明显减低,ED降低至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aller指数与心脏旋转角呈正相关(r=0.824,P<0.01)。术后Haller指数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小儿漏斗胸MSCT低剂量扫描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减低辐射剂量同时,能有效评价漏斗胸胸廓的畸形及心脏受压旋转程度,为手术方式的制定及术后疗效的观察提供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