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对PRE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3.0 T MR对30例PRES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其中19例同时行MRA检查,13例行MRV检查。结果 PRES病变主要累及顶枕叶,双侧基本对称;病变主要位于脑白质内,也可累及其它部位。PRES病变的特点是呈长T 1长T 2信号,边缘不清,无明显占位效应。MRA及MRV均无异常发现。结论 MR对PRES可以作出准确诊断,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中线间腔[透明隔间腔、Verga腔、中间帆腔(CVI)]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对500例脑中线间腔患者进行CT/MRI扫描诊断及临床分型。结果 241例间隙型患者中仅6例轻度不适;236例中间型患者中124例感觉异常;20例囊肿型患者均有明显症状,3例CVI囊肿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结论脑中线间腔(透明隔间腔、Verga腔、中间帆腔)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分型对指导临床工作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各种影像学检查中,CT动脉性门脉造影(CTAP)双期扫描是目前公认的最佳检查方法。应用CTAP检查,对直径大于或等于1-0cm病变的敏感性约为60%~80%,而病变直径小于1-0cm时其敏感性则明显减低。由此可见,应用CTAP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检查,至少有两点不足:(1)难于发现肝内直径小于1.0cm的占位性病变。(2)由于受团注对比剂(contrastmedia,CM)量及患者具体血液循环时间的影响,难于准确把握CTAP的具体扫描时间,给诊断带来许多困难。应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支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支架 (endovascular stent,ES)是用于血管再通术后支撑病变部血管的一种管状支撑物 ,是在球囊成形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 ES制作材料及工艺的改进 ,其临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由于术后 ES的狭窄 /闭塞率高 ,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其临床应用。本文就 ES的类型、理化特性、ES在狭窄 /闭塞中的作用及 ES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作一全面扼要的综述和评价。1 常用 ES类型目前临床常用 ES多由金属或合金制作而成 ,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三类 [1 ,8,2 1 ]。1.1 自扩式 (self- expanding)内支架 :由医用不锈钢丝加工而成“Z”形管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估CT血管造影(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CTA证实30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史,左肺26例,右肺4例;叶内型28例,叶外型2例.结论 利用CTA可以准确诊断肺隔离症.  相似文献   
7.
脊髓纵裂畸形的MRI诊断(附2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分型和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男10例,女14例。年龄6个月至52岁,15岁以下者20例。24例脊髓纵裂共累及25段脊髓。均有病变区脊柱X线平片、平扫CT和MRI。脊髓纵裂分为有隔刺的Ⅰ型和无隔刺的Ⅱ型。Ⅰ型分为有完整隔刺的Ⅰa型和不完整隔刺的Ⅰb型。Ⅱ型分为完全纵裂的Ⅱa型和不全纵裂的Ⅱb型。结果:(1)25段脊髓纵裂Ⅰ型和Ⅱ型分别占56%(14段)和44%(11段)。Ⅰa型占48%(12段),Ⅱa型占36%(9段),Ⅰb和Ⅱb型均占8%(2段);(2)25段脊髓纵裂X线平片、平扫CT和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2%(3段)、68%(17段)和100%(25段)。(3)25段脊髓纵裂MRI横轴面全部诊断正确,冠状面和矢状面分别诊断23段和16段。结论:MRI是诊断脊髓纵裂畸形及其椎管内伴发病变最有效的非创伤性方法;对骨性隔刺的显示以CT为优;横轴面T1WI是诊断脊髓纵裂的最佳断面;Ⅰ型脊髓纵裂的隔刺以T2WI显示为优;脊髓纵裂分型有助于反映脊髓纵裂的病理形态和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探讨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47例,入选患者均在发病内12小时入院,且进行急诊头CT平扫检查,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头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并在入院7d后再次进行头部CT平扫检查,观察和分析增强CT造影剂外渗和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2例患者出现局灶性改变,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发病24-48h对患者再次进行头CT平扫检查结果发现,47例患者均存在大面积脑梗死,其中2例发现出血转化,剩余的45例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其中11例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加强。针对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在1周内复查头CT平扫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其中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患者占绝对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增强CT扫描造影剂外渗在复查CT梗死灶内均出现高密度改变。全部病例中发现出血转化17例(36.17%),其中经增强CT扫描可预测的出血性转化11例,预测准确度73.3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发作时早期应用头CT平扫基础上的增强CT扫描检查能够帮助临床早期发现脑出血转化,有助于快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疾病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9.
TIPSS分流道狭窄/闭塞的机制及其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是一项专门治疗门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介入放射学技术。1969年首先由Rosch提出,1989年最早由Richter等应用于临床,通过10余年的临床观察,其术后分流道狭窄/闭塞率高,严重阻碍了TIPSS的临床应用和发展。现就TIPSS术后的临床资料及其狭窄/闭塞的检测作一简述,重点叙述其狭窄/闭塞的机制及其防治。1 临床资料及其检测据大量的临床资料统计显示,TIPSS术后分流道的再狭窄/闭塞发生率半年时约为30%,1年50%,2年80%,随时间的延长而逐…  相似文献   
10.
肝脏转移瘤的转移机制及临床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脏是恶性肿瘤最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之一,以胃肠道的恶性肿瘤最为突出,肝脏转移瘤发生率较高,在国内与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相仿,而国外两者之比为20∶1,许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人由于肝内出现广泛转移,失去治疗良机而丧生,为进一步提高肝脏转移瘤的检出率,现重点介绍其转移机制和临床影像学诊断[1~4]。1 发生率肝脏转移瘤的真正发生率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其它部位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人,24%~36%可出现肝脏转移,1950年,Abrams等[2]对1000例死于恶性肿瘤的病人进行尸解,494例出现肝脏转移,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