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眼科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不同层次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慢性CSC患者29例35只眼,术前完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照,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等检查,行半剂量PDT治疗,术后1和3个月复查BCVA和OCTA。结果:术后3个月视网膜下积液(SRF)完全吸收31只眼(占88.57%);术前BCVA平均(66.93±12.85)个字母数,术后3个月明显提高,平均(74.67±14.60)个字母数(P0.05)。视网膜表层血流密度术前为46.82±2.97,术后第1个月显著下降至45.12±3.55(P0.05);术后第3个月为45.64±3.58(P0.05)。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术前为52.57±3.20,术后第1个月下降至51.84±3.42(P0.05);术后第3个月为51.78±3.55(P0.05),两者与术前相比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慢性CSC效果显著,SRF吸收率高,BCVA明显提高。半剂量PDT对视网膜血流密度有一定影响,术后1个月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光动力疗法(PDT)或局部激光光凝(FPC)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对视网膜毛细血管瘤(RCH)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1月至2016年12月,行激光治疗并接受随访的RCH患者8例10只眼。其中,5只眼接受以PDT为主的治疗(联合或不联合激光光凝和其他治疗),被归为基于PDT治疗组;5只眼接受以激光光凝为主(联合或不联合非PDT的其他治疗),被归为基于FPC治疗组。所有患眼共接受11次PDT和25次光凝治疗。其他治疗包括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或曲安奈德,以及手术治疗。结果:本研究共发现39个RCH瘤体。在末次随访时,35个瘤体表现安静或消退,4个瘤体复发。视力检查显示,视力提高者4只眼,稳定1只眼,下降5只眼。两组比较,激光光凝组比PDT组更容易诱导肿瘤出血及视网膜下液。结论:基于PDT及激光光凝的疗法对大多数RCH瘤体是有效的。与激光光凝术相比,PDT较少导致视网膜出血及视网膜下积液形成,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在尼古丁加重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饮用尼古丁水溶液(100 mg/L)4周后,使用激光诱导小鼠CNV模型,7 d后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心脏灌注,测量CNV面积。分别于激光后1、3、7和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采用RT-qPCR检测巨噬细胞相关分子标志物的mRNA表达。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激光后第1和3天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巩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尼古丁显著增加CNV的渗漏程度及CNV的面积,尼古丁组的重度渗漏率和CNV面积分别为56.25%和(17 569.96±1 444.00)μm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25%和(10 158.63±711.00)μm2(P<0.05)。尼古丁促进了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增加了M2/M1型巨噬细胞的比率(P<0.05)。尼古丁也促进了M2型巨噬细胞相关分子标志物的mRNA表达,并且促进了VEG...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并比较50%滴定能量(TP)的577 nm阈值下微脉冲光凝(SMLP)与25%TP的577 nm SMLP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短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单眼急性CSC患者94例(94眼),给予50%的TP-SMLP治疗(50%TP-SMLP组)或者25%的TP-SMLP治疗(25%TP-SMLP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SD-OCT).通过t检验或秩和检验评估BCVA(LogMAR)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改变及2组之间的差异,卡方检验比较2组治疗后视网膜下积液(SRF)完全吸收率.结果 50%TP-SMLP组共纳入55例患者(男性82%),治疗前BCVA为(0.34±0.25)LogMAR,治疗后1个月为(0.12±0.21)LogMAR(t=8.557,P< 0.001);治疗前CMT为(461±168)μm,治疗后1个月为(227 ±82) μm(t=10.332,P<0.001).25%TP-SMLP组共纳入39例患者(男性92%),治疗前BCVA为(0.35±0.25)LogMAR,治疗后1个月为(0.24±0.22) LogMAR(t=3.759,P=0.001);治疗前CMT为(471±170)μm,治疗后1个月为(298±97)μm(t=6.610,P<0.001).组间比较显示在治疗1个月后,50%TP-SMLP组在提高BCVA(t=2.850,P=0.005)及降低CMT(Z=-3.787,P<0.001)方面均显著好于25 %TP-SMLP组.治疗后1个月50%TP-SMLP组及25%TP-SMLP组的SRF完全吸收率分别为71%与26%(x2=18.738,P<0.001).结论 50%TP-SMLP与25%TP-SMLP治疗急性CSC后1个月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BCVA、CMT,促进SRF吸收,且50% TP-SMLP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眼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迅猛发展,眼底影像因易获取及其丰富的生物信息成为研究热点,眼底影像的AI分析在眼底影像分析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拓展。目前,关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青光眼等常见眼底疾病的临床筛查、诊断和预测已有较多AI研究,相关成果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除眼科疾病以外,探究眼底特征与全身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据此研发AI诊断系统已经成为当下的又一热门研究领域。AI应用于眼底影像分析将改善医疗资源紧缺、诊断效率低下的情况,为多种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开辟“新赛道”。未来眼底影像AI分析的研究应着眼于多种眼底疾病的智能性、全面性诊断,对复杂性疾病进行综合性的辅助诊断;注重整合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提高算法性能、设计贴合临床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SMLP)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短期疗效。方法:前瞻性干预病例系列研究,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慢性CSC患者35例,接受577 nm SMLP治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随访,观察治疗后视网膜下液的完全吸收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结果:SMLP治疗后3个月CSC视网膜下积液的完全吸收率为74.3%,BCVA从基线0.41±0.21提高到0.78±0.30(P0.001);黄斑中心凹厚度由基线(401.5±16.69)μm降低到3个月的(188.1±39.3)μm,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577 nm SMPL可以降低黄斑积液后高度,加速CSC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提高视力,是一种治疗慢性CSC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微视野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经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SD-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且接受治疗的CSC患者92例92只眼,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评估治疗后CSC患者视力、黄斑区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改变。结果:治疗后1个月,CSC患者BCVA由术前的0.56±0.24,提高到0.80±0.24(P0.05);黄斑区光敏感度治疗前为(19.1±8.7)d B,治疗后为(25.1±11.9)d B(P0.05)。治疗前固视稳定为47只眼(51.1%),相对不稳定为24只眼(26.1%),不稳定为21只眼(22.8%),治疗后稳定67只眼(72.8%),相对不稳定17只眼(18.5%),不稳定8只眼(8.7%),治疗后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视力≥1.0者占41.3%(38/92),但黄斑区光敏感度为(24.6±3.4)d B,低于健康眼(28.4±2.1)d B(P0.05)。结论:微视野可以显示CSC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光敏度和固视稳定性的改变,为更全面的了解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发基于移动终端的视力智能检查和管理系统,并评估其实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3月—5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50例100眼,年龄3~14岁,平均(8.16±4.58)岁。使用JAVA及xcode11框架研发适用于Android及IOS平台的基于移动终端的视力智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2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对根据常规眼科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56例CSC患者(60眼)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急性CSC 28例(28眼),慢性CSC 28例(32眼);应用OCT血管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和谱域OCT(spectral domain OCT,SD-OCT)分析比较急慢性CSC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形态改变。结果:慢性CSC组中有4眼(12.5%)的OCTA图像中有明显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而其ICGA中却没有发现CNV的存在,急性CSC组的患者在OCTA和ICGA中均没有发现CNV;OCTA脉络膜浅层图像分析中,慢性CSC组局部"暗区"的出现率远高于急性CSC组(P0.01);SD-OCT图像中急性组视网膜外层结构(外界膜、肌样体区、椭圆体带、光感受器外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反射带)的完整性要明显优于慢性组(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慢性CSC患眼可能存在血管造影无法显示的早期继发性CNV;急慢性CSC视网膜外层结构和脉络膜浅层结构的异常改变在OCT中存在不同特点,慢性CSC的结构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