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12篇
  免费   904篇
  国内免费   651篇
耳鼻咽喉   72篇
儿科学   178篇
妇产科学   119篇
基础医学   741篇
口腔科学   251篇
临床医学   2928篇
内科学   1578篇
皮肤病学   209篇
神经病学   300篇
特种医学   6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06篇
综合类   5705篇
预防医学   2265篇
眼科学   291篇
药学   2429篇
  33篇
中国医学   2507篇
肿瘤学   518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406篇
  2022年   411篇
  2021年   399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464篇
  2018年   412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410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958篇
  2013年   963篇
  2012年   1106篇
  2011年   1261篇
  2010年   1202篇
  2009年   1136篇
  2008年   1057篇
  2007年   1146篇
  2006年   997篇
  2005年   919篇
  2004年   824篇
  2003年   837篇
  2002年   642篇
  2001年   631篇
  2000年   611篇
  1999年   569篇
  1998年   434篇
  1997年   390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286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87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4年   6篇
  196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掌握全国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积极性现状,了解机构在诊断工作方面的激励机制基本情况等,为进一步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4月,按照分层抽样法,抽取全国12个省份29家职业病诊断机构的管理人员通过问卷星进行职业病诊断机构工作及激励机制现状调查。结果 全国29家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有积极性的有16家,占比55.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积极性与地区分布、单位分类、单位级别、机构内诊断管理部门设置、资质类别、近3年诊断病例数、申请诊断病源量、职业病诊断医师及仪器设备配置情况无关(P>0.05)。有激励机制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积极性(100.0%)明显高于无激励机制的机构(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国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建议机构应重点关注诊断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此外,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制定职业病诊断收费标准、完善职业病诊断工作支持保障政策等措施来提升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积极性,以促使职业病诊断机构更好地完成全国职业病诊断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CT区分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脾脏病变的发病年龄、性别、脾脏指数、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强化幅度、强化方式等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脾脏病变中,11例血管性病变(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9例淋巴瘤;两组间发病年龄、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脾脏指数、动脉期强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海绵状血管瘤呈不均匀性强化,1例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2例窦岸细胞血管瘤呈“雀斑征”,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呈“辐轮征”;9例淋巴瘤实质部分均呈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CT表现不同,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对2010年1月—2016年7月重庆市中毒救治指定医疗机构收治的2 497例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中毒患者中男性1 230例(49.3%)、女性1 267例(50.7%);分布最多的3个年龄段依次是41~50岁(18.5%)、≤10岁(16.4%)和21~30岁(13.0%);死亡16例,病死率0.6%。中毒类型构成排前三位的是细菌(33.8%)、化学品(32.2%)、植物(14.8%)。中毒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中毒患者结局死亡的可能性是轻度患者的1 102倍。提示重庆市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41~50岁人群的细菌、化学品、药物中毒,同时应该加强儿童中毒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讨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VI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合并肝硬化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是临床少见病,易误诊,病因不清,临床表现复杂,部分患者病程中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并发肝硬化。结论:临床反复感染的患者应考虑CVID的可能,须进一步作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检测确诊。对已经确诊患者定期补充静脉丙种球蛋白,同时还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5-羟维生素D3(Vit D3)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T2DM早期肾损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继续原有降糖方案,治疗组在既往用药基础上,肌肉注射Vit D3注射液,疗程均为10个月,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上调,微量白蛋白(MA)、β2-微球蛋白(β2-M)及肾脏损伤分子-1(KIM-1)水平下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Vit D3水平上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T2DM患者Vit D3水平与MA(r=-0.432),β2-M(r=-0.615),及KIM-1(r=-0.763)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Vit D3可有效减轻T2DM患者的早期肾损害,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典型国家基层卫生服务提供中实现医防整合的经验,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结果:在个人层面,英国、泰国、古巴培养全科医生作为"守门人"并将其作为提供医防整合服务的主体;在机构层面,各国基层机构组成服务网络,内部强调跨学科合作;在体系层面,通过横向合作和有序的首诊与转诊协调服务;国家立法保障和健康保险筹资等引导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合。结论:培养和配置高质量的医防一体的全科医生、促进机构跨学科融合、通过立法和筹资体系予以保障是各国提供基层整合型服务的核心,值得我国基层医防服务整合借鉴。  相似文献   
8.
医学教育具有特殊性,它包含了医学院校教育以及毕业后教育两个阶段。临床教学在医学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医学生蜕变成医生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合格医生的重要内容。高质量、高水平的临床教学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因此,探讨如何规范临床教学管理,以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成为医院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本研究从临床培训对象的复杂性及临床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阐明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论述如何从教学制度、教学标准以及师资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的改进以及完善。旨在通过规范化的临床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改进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纳入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空间分布特征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改良房颤鉴别评分(STAF)量表,提高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房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ICU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STAF评分、改良STAF评分以及LADS评分量表评价,并以STAF评分、改良STAF和LADS评分对房颤诊断与否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ROC曲线寻找各自最优截断值,比较不同预测方式对所收集病例进行房颤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STAF评分最优截断值为5分,改良STAF评分最优截断值为6分,LADS评分最优截断值为4分;处于最优截断值时,改良STAF评分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4. 1%,均较STAF评分的灵敏度(84. 6%)、特异度(82. 6%)高。结论改良STAF评分较STAF评分提高了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是人类 2 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由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人类寿命至少延长了 1 0岁 ,但是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 ,特别是不合理滥用 ,细菌耐药不断出现并在全球流行 ,迄今为止 ,既不存在无耐药菌的抗生素 ,也不存在对抗生素完全敏感的细菌 ,当人类自豪的回首上世纪取得科学技术成就 ,憧憬 2 1世纪美好未来的瞬间 ,在抗感染领域 ,我们看到的是另类景象 ,威胁人类的重大感染性疾病尚未得到控制、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 ,其中由于细菌耐药有可能再次使人类面临各种感染的威胁 ,部分医学家惊呼 ,人类即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post -antibi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