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细胞内游离Ca2+([Ca2+]i)在培养的不同发育阶段皮层神经元无镁诱导惊厥性损伤中的作用,探讨惊厥性脑损伤年龄依赖性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6 d、17 d的胚胎大鼠皮层神经元用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 h,或于无镁处理前用NMDA(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或Ca2+通道阻滞剂预处理,用MTT代谢率测定的方法检测神经元损伤,以Fluo-3作标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的方法检测[Ca2+]i.结果:体外培养6 d、17 d的神经元单纯无镁组MTT代谢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应用MK-801 10 μmol*L-1、AP-5 50 μmol*L-1、尼莫地平10 μmol*L-1预处理后再给无镁处理,培养6 d、17 d的神经元MTT代谢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同期单纯无镁组.培养6 d、17 d的神经元相对荧光强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两者与基线荧光强度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应用上述各种拮抗剂后,[Ca2+]i改变的峰值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无镁组.结论: 在体外不同发育阶段的神经元,短暂无镁处理诱导惊厥样放电所引起的神经元线粒体功能损伤以及[Ca2+]i改变程度不同.这种[Ca2+]i改变的年龄依赖性可能是惊厥导致神经元损伤的年龄依赖性的机制之一.NMDA受体-Ca2+通道激活是导致这种[Ca2+]i改变及神经元损伤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房颤时心房肌细胞膜上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之间的Ca2+信号转导。 方法: 杂种犬10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房颤组。房颤组用起搏器行右心房快速起搏(500±20)次/分,术后观测24周。正常对照组不植入起搏器。胶原酶Ⅱ型分离心房肌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L型Ca2+ 通道对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影响;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和兰尼碱受体(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 结果: (1)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IP3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单纯房颤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丁卡因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Ry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均升高(分别为1.4000±0.0776和1.5169±0.4414),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肝素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IP3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升高(1.5576±0.1989),单纯房颤组的细胞内Ca2+浓度也升高(1.5372±0.2952),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房颤时L型Ca2+通道与RyR和IP3R之间可能存在信号转导,但其可能在房颤时的细胞内Ca2+超载及异常Ca2+信号转导方面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袁兰侠  付庆霞  渠慎稳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97-2397,2401
目的:探讨预防医疗纠纷与差错事故的方法,以减少医院门诊注射室医疗差错纠纷的发生。方法:通过全员学习参与、提高认识、制订防范措施、重点抓好落实、定期总结考评。结果:预防措施实施一年来医疗纠纷与差错发生率降低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预防意识,强化防范措施是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与差错事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3种颈部静脉阻断在预防PICC(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导管异位实际价值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21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70例。送管时实施传统偏头法治疗Ⅰ组,助手协助实施指压法治疗Ⅱ组,为将颈外和颈内静脉阻断让助手实施按压器法治疗Ⅲ组。置管后对比观察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将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首次穿刺颈部异位率、总异位率情况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Ⅰ组患者总异位率和颈部静脉异位率最高,其次为Ⅱ组,最低为Ⅲ组。结论相比偏头法与指压法,实施用按压器将颈部静脉阻断法,能够对PICC导管异位直至颈部静脉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进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钆-[4,7-双-羧甲基-10-(2-荧光素硫脲乙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基]-乙酸络合物(Gd-DO3A-EA-FITC)的合成及纯化方法。方法: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DOTA)经过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偶联反应、与金属络合反应,合成Gd-DO3A-EA-FITC。结果:改进了Gd-DO3A-EA-FITC的合成路线,分别通过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偶联反应、络合反应得到了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该反应总收率为34.6%,与原路线(18.0%)相比,总收率增加,各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分析法鉴定后结果正确。改进后的路线避免了取代反应不易控制的缺点,且在纯化分离方面,将载样量少、成本高的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改进为载样量多、简便易操作的柱色谱。结论:改进后的路线改善了反应条件的可控性,并且使化合物纯化分离过程变得更加简易,同时使总收率明显提升。光磁双模态探针可同时将活体磁共振成像与离体光学成像相结合,实现光磁双重同步检测,使二者的检测结果相互验证。可将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应用于脑结构及其功能相关研究,并且经静脉途径给药后可以对脑肿瘤进行研究,因此在脑肿瘤和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袁兰  陈秋丽  王雅丽  姜茁松 《中草药》1994,25(10):519-520
建立了同时测定人参中五氯硝基苯及四种六六六异构体的方法。人参经丙酮-正已烷(1∶2)提取、浓硫酸纯化后,采用OV-1701弹性玻璃毛细管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上述5种有机氯农药。方法快速、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母婴分离初产妇保持正常泌乳的临床应用,提出新型护理模式。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我院,由于特殊病情母婴分离的初产妇共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母婴喂养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互联网+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专业护理团队构建、搭建互联网管理平台、上门护理服务以及质量持续改进共4个方面)。两组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的依从性和认知程度、初次泌乳时间和平均泌乳量、产褥期并发症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产妇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显著提高,认知程度(包括采乳知识、技能、舒适度)评分均明显增加,初次泌乳时间提前,平均泌乳量增加,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护理质量满意度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对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保持正常泌乳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改善母乳喂养观念,提升采乳认知,降低产褥期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是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前列腺素代谢产物.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维持血管自稳态上起着重要作用.而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的失衡会导致心血管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过程.因此,重新认识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特别是不同药物治疗措施对其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椎屈曲不同角度平山病患者的MRI表现,探讨颈椎屈曲角度的调节对平山病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使用自行研发的辅助诊断设备行不同屈曲位颈椎MRI检查,屈曲角度包括:0°(中立位)、25°、30°、35°、40°,观察不同屈曲位MRI三个典型征象显示情况:脊髓萎缩、背侧硬脊膜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测量不同屈曲角度硬膜外间隙最大矢状径(d)及同层面椎管矢状径(D),并计算d/D。结果平山病患者MRI特异性征象在屈曲角度25°及以上与屈曲0°存在差异(P=0.00),d/D平均值随屈曲角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35°时最大。结论屈曲位MRI检查可以影响颈椎背侧硬脊膜前移、脊髓萎缩、硬膜外间隙增宽等征象。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梧州市从业人员肠道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加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了解梧州市区沙门氏菌菌型变迁的情况,为防止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肛拭培养法对2007年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健康带菌检查,并对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群、分型以及带菌与年龄、性别、季节的关系分析.结果 检测样品19 307份,检出沙门氏菌113株,检出率为0.585%,除20株菌未能定型外,其余93株菌共分为15种菌株型,其中常见菌株7种29株,本中心首次分离出的菌株8种64株.以德尔卑沙门氏菌流行为主.21-30岁年龄组带菌率最高(37.17%),其次为31-40岁年龄组(28.32%),以饮食行业发生为主,好发季节以夏季为主.结论 梧州市从业人员携带的沙门氏菌菌型复杂,人群带菌率与气候、季节、行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