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大腔导管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以10F大腔导管抽吸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其中置入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23例,腔内血管成形15例,置入支架14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血栓抽吸效果达Ⅲ级者21例(80.8%),Ⅱ级者5例(19.2%),Ⅰ级者0例,术中均未出现症状性肺栓塞?血管壁破裂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时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大腔导管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在晚期贲门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晚期贲门癌患者行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所有20例患者术后2个月有效率(RR)为65.0%,疾病控制率(DCR)为95.0%。KPS评分改善、稳定和下降者分别为15、4、1例,改善率+稳定率为:95.0%(19/20)。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术后1、2个月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上腹胀痛、低热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能够明显改善晚期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lower extremity arteries embolism,LEAE)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LEA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29例均经导管抽吸出血栓.其中股、腘、胫前动脉及胫腓干栓塞分别为23、2、3、1例.单纯导管抽栓治疗17例,导管抽栓+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导管抽栓+球囊扩张治疗2例,导管抽栓+支架治疗1例.29例患者均顺利开通栓塞动脉,但9例抽栓后破碎的小栓子脱落栓塞远端血管或远端血管血栓形成,采用抽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后,4例完全开通栓塞的远端血管,3例部分开通栓塞远端血管,2例溶栓后远端血管仍不能开通,但侧支循环较前明显增多.随访(18±4)个月,23例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栓塞侧足部皮温降低、肤色苍白、末梢血运差,1例截肢治疗.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在行造影的同时,可进行腔内介入治疗,可降低患肢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DSA下置管引流联合医用胶封堵治疗胸腔内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食管癌或胃癌术后胸腔内吻合口瘘的患者9例,分析应用DSA下置管引流联合医用胶封堵治疗吻合口瘘的愈合情况。结果 9例患者均经口服泛影葡胺确诊,3例存在食管气管瘘,所有患者均经鼻成功置入三腔喂养管和引流管,经2~5 d引流后感染症状得到控制,2~3周后复查提示瘘口缩小、瘘道形成。引流量<10 mL/d行造影复查,瘘口<0.5 cm并有瘘道形成时,DSA下经4 F单弯导管使用医用胶与碘化油混合液0.5~2 mL封堵瘘道,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封堵。封堵术后观察1周后正常进食,拔管后痊愈出院,瘘口平均愈合时间35 d。结论 DSA下置管引流联合医用胶治疗胸腔内吻合口瘘可以提高瘘口封堵成功率,有效促进瘘口愈合,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威派”止血贴在股动脉穿刺点止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320例,根据使用的穿刺鞘不同分为5 F(180例)和7 F(140例)两组,每组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亚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徒手压迫法,观察组采用“威派”止血贴压迫止血.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压迫时间、制动时间、卧床时间、皮下渗血、皮下血肿、腰背部酸痛、需导尿患者的发生率.结果 在5F鞘组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压迫、制动、卧床时间及腰背部酸痛、需导尿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8.1±2.2)min比(5.1±0.3)min、(8.3±0.5)h比(2.3±0.4)h、(20.3±2.6)h比(7.5 ± 1.6)h、41.1%比10%,4.4%比0,两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2%比1.1%,1.1%比0,两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F鞘组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压迫、制动、卧床时间及皮下渗血、皮下血肿、腰背部酸痛、需导尿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164±6.8)min比(9.1±3.7)min、(8.8±1.3)h比(4.7±0.7)h、(22.6±4.3)h比(9.1±1.7)h、30.0%比12.9%、8.6%比2.9%、47.1%比11.4%和5.7%比0,两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F和7F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威派”止血贴不但止血迅速、疗效确切,而且还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介入治疗的接受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分型、影像学诊断及其预后,迸一步提高对SMAD的认识.方法 16例SMAD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MSCT)检查,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SMAD的分型、影像学特征及其预后.结果 7例可判断破裂口位置,9例为壁间血肿型.1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6例伴夹层动脉瘤者中,5例经腔内支架治疗后病情稳定,1例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MSCT平扫真假腔均表现为等密度,无法分辨真假腔,但伴夹层动脉瘤形成者可看到SMA呈“椭圆形”或“8字形”改变;动脉期假腔呈“新月形”或“环形”低密度影包绕真腔.DSA影像特征与MSCT表现一致,但可以进一步评估病情.结论 孤立性SMAD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能够正确诊断SMAD; DSA不但可以确诊SMAD,同时还可以评价病变的程度、范围、是否伴有夹层动脉瘤及周围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壁间血肿型SMAD经内科保守治疗后一般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伴夹层动脉瘤形成的患者一般需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ISMA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SMAD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整体形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能清晰地显示ISMAD病变程度、范围,尤其是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本组患者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2.3±1.2)cm(1~5 cm).9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成功,3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腔内支架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2~28个月),9例患者进食完全恢复,2例患者偶有腹部隐痛不适,1例患者时有腹痛发作,但症状较轻,无需处理即可缓解.结论 MSCT与DSA检查在ISMA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SMAD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腔内介入或开腹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32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常规TACE治疗,两次治疗间隔1月。3周期后,按照RECIST标准评价疗效,观察Karnofsky评分(KPS)、CEA表达水平变化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均无CR患者,治疗组在治疗效果、K氏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CE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可以改善患者K氏评分,提高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