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罐走穴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好发于青少年,起病隐匿,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致残率高,危害性极大。2004-2008年,我们采用药罐走穴法治疗AS 11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本科采用UPASS-Ⅱ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得到有效矫正,为患者减轻了疼痛,恢复了脊柱稳定,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5-2015-11收治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02例,其中50例应用UPASS-Ⅱ经皮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组),52例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接受PET-CT检查,分析PET-CT对DLBCL分期的诊断价值及治疗前后患者PET-CT影像特征;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组(CR组,n=35)、部分缓解组(PR组,n=33)、疾病稳定组(SD组,n=8)、进展组(PD组,n=10),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化摄取最大值变化率(ΔSUV_(max))、病灶直径水平差异。结果 PET-CT对DLBCL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1.9%(79/86)。治疗前后患者PET-CT影像特征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四组ΔSUV_(ma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病灶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在DLBCL诊治过程中可提供较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固定结合周围神经电刺激方法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cutrak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结合局部神经电刺激方法治疗腕舟骨骨折患者52例,术后随访,在随访中根据改良Mayo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 52例舟骨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9~14周,平均12.5周。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7.9个月,在最终的随访中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76~99分,平均92.8分。本组优38例,良10例,中4例,优良率为92%。结论采用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固定结合术后周围神经电刺激方法治疗腕舟骨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颅脑CT在脑梗塞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病例纳入研究,依据检查方法差异分为A组(n=40)与B组(n=40),A组患者行DSA检查,B组行颅脑CT检查,并按照检查结果给予治疗,比较2组血管图像质量、病灶检出情况、短期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变化,并观察DSA在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2组颅内血管图像质量分级、基底动脉与后交通动脉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内动脉岩段、颈内动脉虹吸段图像评分、治疗24h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2组2mm梗死病灶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2mm梗死病灶检出率25.00%,明显高于B组7.50%(P0.05);A组40例患者中,DS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终末段闭塞12例(30%),取栓后闭塞再通,无残余狭窄;右额颞叶、基底节区脑梗塞14例(35%);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9例(22.50%),脉溶栓后再通;左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远闭塞3例(7.50%),溶栓后小脑后下动脉显影较前好转。结论相对于颅脑CT,DSA血管成像质量较好,可以更准确检出脑梗塞患者病灶情况,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40岁,平均32岁)。6例CT检查,3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胸椎3例,腰椎1例,骶椎2例。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加权成像为低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等。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侵袭性强、生长活跃、易复发等特点,结合CT、MRI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且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定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膝剥脱性骨软骨病是引起膝痛的原因之一 ,虽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但对其认识尚不够充分。自 1997~ 2 0 0 0年我科先后接诊该病患者 13例 ,后均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率 ,现仅就其 MRI表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例 ,男 9例 ,女 4例。年龄 18~ 42岁 ,平均 2 3.5岁。单膝 11例 ,双膝 2例。有明显外伤史者 6例。关节钝痛 ,痛点模糊 ,可累及全膝者 5例 ;间歇性关节局限性疼痛者 6例 ;剧烈疼痛并出现嵌顿者 2例 ;疼痛程度均与膝部活动量有关 ,休息时减轻 ,活动量加大则疼痛加重。伴关节轻度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640层螺旋CT采用容积扫描模式在肺内结节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经临床检查证实肺内结节的患者共28例,其中肺癌8例,结核球12例,炎性结节8例。采用东芝640层螺旋CT扫描仪器对患者进行扫描,后将结果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根据图像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所有结节注射对比剂之前平扫CT值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注射对比剂后三种结节最大增强CT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三种结节增强类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肺癌结节大部分表现为均匀强化,结核球表现为无明显强化,炎性结节主要表现为边缘强化。结论 640层螺旋CT容积扫描在肺内结节诊断与鉴别中存在一定价值,对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V)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胰腺肿块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提高胰腺癌检出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证实的40例胰腺癌患者归为胰腺癌组,将同期收治的60例胰腺炎患者归为胰腺炎组。均行MSCT扫描和MRI扫描,观察胰腺炎与胰腺癌在MSCT下的影像特征分布情况,总结胰腺癌的MSCT影像特征;对比胰腺癌与胰腺炎在不同扫描期CT值;观察MRI胰腺癌影像特征,以病理结果为准记录MSCT和MRI诊断情况,记录假阳性、假阴性;计算MSCT和MRI诊断胰腺癌的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记录MSCT和MRI对胰腺癌分期结果。结果①胰腺炎与胰腺癌MSCT影像特征对比,胰腺癌组密度异常率、局限性增大率、胰腺弥漫性增大率、非肿块型不均匀强化率、扩张胰管贯通病变区率较胰腺炎组低,结节或肿块持续弱强化率、胰周淋巴结增大率、胰周血管侵袭性改变率均较胰腺炎组高,P0.05;胰腺癌平扫胰腺形态不规则、肿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早期胰腺实质内低密度影。②胰腺癌组患者CT值在各增强扫描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MRI确诊的胰腺癌患者胰腺肿块均为T1W1略低或低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或略高信号;肿瘤浸润胰周则周边脂肪为高信号,有低信号条纹影。④CT出现5例假阳性和8例假阴性;MRI出现5例假阳性和2例假阴性;MRI诊断敏感度、符合率、特异度与MS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病理检查早期为11例,进展期为49例;MSCT确诊早期共7例,进展期共42例;MRI检查早期8例,进展期45例,MSCT与MRI比较,P0.05。结论 MSCTA与MRI在胰腺炎和胰腺癌这类胰腺肿块鉴别中特异度、敏感性、符合率相当,但二者各具优势,均为较好的诊断方法,具体应用应结合医师建议和患者需求选择,必要时通过联合使用将能结合二者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MR弥散加权成像(MR-DWI)与多层螺旋CT(MS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10例AIS患者均进行MR-DWI、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及成像特征。结果MR-DWI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SCT(P<0.05)。缺血病灶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均显著低于组织正常区,达峰时间(TTP)显著长于组织正常区(P<0.05)。死亡组的平均ADC值、CBV及CBF均显著低于生存组,TTP显著长于生存组(P<0.05)。结论MR-DWI与MSCT均可准确评估AIS患者的病灶形成状态与疗效,但前者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