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PR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高度怀疑骨折且X线未确诊,经16层螺旋CT扫描,辅以MPR技术确诊的隐匿性骨折图像。结果 50例患者,其中颧弓根部骨折7例,腭骨骨折15例,蝶骨骨折6例,Le Fort I型骨折2例,眼眶骨折20例(眶内骨折13例,眶周骨折7例)。结论多层螺旋CTMPR技术在颌面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卓建平  嬴洁  葛德亮 《右江医学》2012,40(5):688-689,771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的CT诊断与临床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FB)确诊的EBTB患者的CT表现。结果 36例EBTB患者中,单一受累32例,其中主支气管2例,叶支气管14例,段支气管16例;一侧多叶受累4例。有32例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26例,向心性狭窄20例,狭窄累及长度大于3cm者19例。局部管腔扩张10例;肺不张11例。肺实质内见不同性质新旧结核灶,20例为活动性结核灶,27例胸膜有不同程度增厚粘连钙化,伴有胸腔积液4例,气胸5例。20例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EBTB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胸部X线不能明确,较均匀性增厚向心性狭窄是EBTB影像主要表现,结合肺实质和胸膜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CT对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葛德亮 《黑龙江医药》2014,(6):1455-145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在显示血管形态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比较,诊断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瘤壁血栓伴钙化导致的血管狭窄,MIP与DSA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无创、准确可靠的特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A对肺栓塞(PE)血管造影的价值及肺栓塞形态与分布。资料与方法 37例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患者行血管造影(CTA),CT后处理采用平面重建(MPR)、最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根据血栓在肺动脉内形态分型。同时观察血栓分布情况。结果肺动脉内示低密度充盈缺损,其形态为:中央型25例,附壁型4例,闭塞型8例。分布于肺动脉干4例,左右肺动脉6例,肺叶动脉13例,段动脉10例,亚段动脉6例。三种后处理技术综合运用,可以明确PE诊断,其中MPR价值最高。结论 16层螺旋CTA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同时可清楚地显示PE的解剖位置及形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效能(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的CT征象。结果:CT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23例,恶性肿瘤6例,检出率为72.8%(29/40),误诊率为5.0%(2/40),漏诊率为22.5%(9/40);CT与病理检查对不同类型腮腺肿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腮腺肿瘤部位以浅叶为主,形态较为规则,且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多数未出现钙化,囊变分级以1~2级为主,平扫和加强CT值较低;恶性肿瘤部位以深叶为主,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多数出现钙化,囊变分级以3~4级为主,平扫和加强CT值较高。良恶性腮腺肿瘤的CT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检出率较高,误诊率较低,能够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程度等信息,但存在一定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16~71岁.对病例患者进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平扫CT表现为15例患者颅内若干部位呈见出血灶.7例出现梗死灶,8例出现脑萎缩,2例正常.CTA显示18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血管闭塞或狭窄,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局部或全程显示不清,其走行区及周围见较多细小侧支循环血管影,6例患者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单侧大脑前及中动脉显示不清.18例见较为典型的颅底动脉环周围纤细、烟雾状迂曲血管,3例烟雾状血管较少显示,3例VR重建血管网显示效果一般,但是,经过调整VR透明值,便得以清楚显示血管网.VR重建技术对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其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效果显著,显示侧支和细小血管效果不如MIP和MPR.结论 通过CTA可较为清晰地显示颅底异常的脑血管网,颅内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近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的特征.在诊疗烟雾病过程时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可为临床诊治和预后评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中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的重要意义及价值。方法:将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64排螺旋CT诊断的78例隐匿性骨折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配为X线组和64排螺旋CT组。将两组患者运用不同设备的扫描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X线组的有效诊断结果分别为71.79%(28/39),64排螺旋CT组的有效诊断结果为92.31%(36/39),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并结合后处理技术,相比较于传统X线诊断,临床诊断效果更加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