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眼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临床较常见的难治性青光眼,其致盲率高,一般的手术及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疗效,常规的抗青光眼滤过术(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术后容易出血,活动性新生血管也将导致滤过部分阻塞及滤道周围组织纤维增殖,致手术效果差,成功率仅为11%~52%[1]。因适当的全视网膜光凝术可使虹膜新生血管消退,2010年6月至201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共焦显微镜观察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变化,探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原因,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护。
  方法:选取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97例143眼,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20例40眼。采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细胞变异系数等各项指标,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年龄相匹配正常人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893.88±255.026个/mm2,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1674.11±683.95个/mm2,开角型青光眼组2687.22±391.87个/mm2,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2706.97±351.27个/mm2。,在各项指标中,角膜内皮平均密度、平均面积均有统计学意义(F=62.950,8.795;P值均为0.000),其中尤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各组相比差异显著。
  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人。开角型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与正常人相比,有差别但不显著。眼压升高时限是损伤角膜内皮细胞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中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在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118眼)裂隙灯下虹膜未见明显新生血管的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前房有无荧光素渗漏情况,分为渗漏治疗组(30例),渗漏观察组(14例),无渗漏治疗组(38例),无渗漏观察组(22例),分别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并进行密切观察随访。根据病情发展状况,评价眼底血管造影中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渗漏治疗组患者经积极治疗病情稳定,未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渗漏观察组患者在观察过程中,100%出现渗漏明显加重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无渗漏治疗组患者病情稳定;而无渗漏观察组患者有6眼出现前房渗漏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论眼底血管造影中,观察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可以预测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性,为早期实施预防性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对内斜视青少年视功能、斜视度及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acute concomitant esotropia,AACE)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和对照组(30例,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Base-out恢复点参数、视功能、斜视度(N-D值),眼外肌、血清中IGF-1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正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过矫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Base-out恢复点参数与Base-in(BI)恢复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正常视近立体视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斜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