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液电导率对儿童遗尿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UF-100分别检测遗尿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尿液电导率,进行成组t检验比较。结果两组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t=1.188,P>0.05,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遗尿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肾浓缩稀释功能无差别,尿液电导率可以代替渗透压作为遗尿治疗药物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测子痫前期孕妇162例(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健康体检孕妇113例(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子痫前期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平均血小...  相似文献   
3.
光学法检测血小板数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光学法检测血小板数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参考方法、电阻抗法、光学法同时测定同一标本血小板数并以参考方法为准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电阻抗法和光学法的重复性良好,互染率低,大血小板增多组、血小板聚集组以及血小板和红细胞形态正常组中三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红细胞组电阻抗法和参考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学法和参考方法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光学法测定结果比电阻抗法更接近参考方法。结论光学法相对电阻抗法而言,是异常血液标本血小板计数的一个准确而客观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白细胞分化抗原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部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的80例子痫前期孕妇为试验组,其中轻度和重度子痫各40例;选取同期40例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检测血液s CD40L和TNF-α水平,并检测血压、尿蛋白、肌酐、尿酸等指标,对s CD40L和TNF-α水平与血压、尿蛋白、肌酐、尿酸等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s CD40L、TNF-α水平、血压、尿蛋白、肌酐、尿酸等指标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 CD40L与舒张压、收缩压、尿蛋白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56、0.974、0.952,P0.05),与肌酐、尿酸无相关性(P0.05);TNF-α与舒张压、收缩压、尿蛋白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88、0.985、0.982,P0.05),与肌酐、尿酸无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子痫前期的加重,s CD40L和TNF-α水平明显增加,而且与孕妇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菌尿对尿液分析仪红细胞和隐血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红细胞检测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特别是肾病的重要实验指标之一。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菌尿标本常出现尿液分析仪检测法和人工镜检法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即假性血尿。随着自动化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这一现象势必影响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此.笔者就菌尿导致尿液分析仪产生假性血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两种血细胞分析系统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血细胞分析系统间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9-A2文件,以可溯源的XE-2100血细胞分析系统为目标,用患者新鲜全血对Diana5血细胞分析系统(检测系统)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四项参数测定结果与目标系统进行比对,计算检测系统(Y)和目标系统(x)之间的相对偏差(SE%),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TEa)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检测系统除WBC、PLT、Hgb在低值(分别为0.5×10^9/L、50×10^9/L、54g/L)时的SE%大于1/2 CLIA’88TEa,与目标系统不具有可比性外;四个项目在其余各医学决定水平处的测定结果与目标系统均具有可比性。结论当同一项目用不同检测系统检验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对导致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预测各种相关因素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整体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5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ITP患儿,对纳入诊断标准的1 15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根据患儿的性别,年龄,初诊时血常规检查的血小板数值,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出院时的治愈效果进行分组,整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χ2值和P值。 结果 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 150例,男性为712例,治愈数为38例,女性为438例,治愈数为16例,单因素分析性别与治愈数的关系,χ2=1.719,P>0.05。根据年龄分组为<1岁,1~7岁和>7岁,与治愈数的单因素分析χ2=2.970,P>0.05。初诊时检查的血小板数值、应用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与否与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的χ2值分别为31.826、4.087、21,12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依次为血小板初始值、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P值分别为0.000、0.042、0.049。 结论 血小板初始数值、应用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有重要的预测意义,血小板初始值可作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必要时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的干预治疗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具有积极影响,这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开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肺炎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肺炎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诊治503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3例新生儿痰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34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7株,占28.4%;革兰阴性菌235株,占68.7%;真菌10株,占2.9%。革兰阳性菌中检出率较高的是缓症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18.8%。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较高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产ESBLs的百分率分别为86.8%和95.0%,敏感性较好的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结论新生儿肺炎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耐药性监测,对新生儿肺炎治疗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液电导率对儿童遗尿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UF-100分别检测遗尿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尿液电导率,进行成组t检验比较.结果 两组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t=1.188,P>0.05,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遗尿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肾浓缩稀释功能无差别,尿液电导率可以代替渗透压作为遗尿治疗药物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2基因Q63R多态性与浙南地区汉族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测序分析12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和94例正常对照组大麻素受体2基因Q63R多态性,并统计分析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大麻素受体2基因QQ型、QR型、RR型分别为25%、54%、21%和33%、44%、23%,2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QQ型、QR型、RR型分别为24%、50%、26%与25%、64%、11%;急性组、慢性组及对照组3者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与慢性组、对照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大麻素受体2等位基因频率Q、R分别为52%、48%和55%、45%,2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慢性组Q、R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9%、51%与57%、43%,急性组、慢性组、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麻素受体2基因Q63R多态性与浙南地区汉族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发展无明显相关性,携带RR型及R等位基因的患儿亦与发展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无明显联系,RR型作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预后的生物指标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