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秦焱  胡美浩 《免疫学杂志》2004,20(5):393-396
目的 将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HPV-16)的晚期表达蛋白E7上的抗原24肽(从第38位氨基酸到第61位氨基6病毒感染防治酸)与人免疫球蛋白G的重链恒定区融合表达,并以此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可能为HPV-1提供免疫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HPV-16 E7(38-61)24肽的DNA片段和人免疫球蛋白G的重链恒定区DNA片段,并构建到pEV21a表达载体上,转化入E.coli中表达,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的方法对表达结果进行鉴定。结果 构建的表达载体HPV16E7e/hIgGHCCR-pET21a经酶切鉴定和测序显示序列正确;通过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的鉴定,重组融合蛋白Mr约40000,表达量可占菌体蛋白的20%左右。结论 成功构建HPV16-E7的抗原多肽片段和人免疫球蛋白G的重链恒定区的融合蛋白,并可在E.coli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2.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特异性抑制剂。对PAI-1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有助于了解PAI-1发挥抑制 作用的机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PAI-1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的进展,介绍了PAI-1分子中一些区域的作用以及影响PAI-1抑制活性的一些因子。  相似文献   
3.
耳石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耳石再生的机制。方法模拟飞行中气压的变化刺激豚鼠前庭耳石器,引起耳石的前体——球状物大量生成。其后1天和7天,电镜观察球状物和感觉上皮的变化,并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感觉上皮各种细胞中c-fosmRNA、BMP1mRNA和BMP2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损伤后1天,电镜可见前庭椭圆囊斑表面布满球状物,支持细胞内充满囊泡,并见到支持细胞正在分泌球状物,BMP2基因在囊斑的支持细胞及毛细胞中表达量增加,c-fos基因在支持细胞、移形细胞及基底膜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增强。损伤后7天,c-fos基因在囊斑中表达减弱,而BMP1和BMP2基因在囊斑各种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结论支持细胞可分泌球状物。在耳石再生过程中,c-fos、BMP1和BMP2基因在前庭囊斑感觉上皮中的表达量发生变化,提示它们参与了耳石再生。  相似文献   
4.
持续高+Gy对豚鼠耳石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持续高G刺激对耳石器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16只豚鼠在+3Gy、+10Gy和+18Gy持续刺激15min后,前庭囊斑感觉上皮细胞中c-fosmRNA和BMP1mRNA表达量的变化,并观察了高G刺激后动物的行为变化。结果三种刺激量均引起豚鼠姿势不稳,出现前庭功能不平衡的症状,并引起中耳腔出血;前庭囊斑感觉上皮中c-fos及BMP1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3Gy以上的高G刺激可引起豚鼠出现前庭功能不平衡症状,改变前庭囊斑感觉上皮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关键的一步是抗原呈递细胞将肿瘤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它能够有效的将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因此,利用树突状细胞制备肿瘤疫苗可望提供一种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目前,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实验都已经证明了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人16型乳头瘤病毒"假病毒"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构建的人16型乳头瘤病毒“假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sf9昆虫细胞中表达组装了人16型乳头瘤病毒病毒样颗粒,将病毒样颗粒解聚后与真核表达质粒混合,重聚集成“假病毒”。用这种“假病毒”对小鼠进行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小鼠经“假病毒”免疫后,可以在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的IgG,在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到特异性的IgA,脾淋巴细胞可以检测特异性的CrrL活性。结论“假病毒”免疫能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尽管胰岛素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特效药物,但在生理条件下它却很难发挥象体内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即便用大家公认的速效型和长效型制剂也是如此。采用重组DNA技术,可按合理的设计方案,制备出具有与常规胰岛素制剂不同的药物动力学和药物学性质的胰岛素类似物产生高的治疗效果,使人们多年的梦想变为现实。这些类似物包括在注射部位吸收很慢的长效胰岛素。从胰岛素的临床结果分析,我们可以断言,下一代胰岛素制剂将是通过工业生物技术精心合理设计,由重组DNA技术获得的高疗效胰岛素类似物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获得更佳的变复性条件和提高人胰岛素原的重组率。方法 :采用特有的重组方法 ,将小C肽人胰岛素原类似物 (B Arg Arg A)与人胰岛素原 (B C A)进行重组条件的比较。 结果 :发现二者在 pH10 .6左右处重组率达到最大 ,且在相同的条件下B Arg Arg A蛋白质的重组率 (94% )较B C A蛋白质 (82 % )的高。结论 :进一步验证了“胰岛素的A、B链含有足够使二硫键正确配对的结构信息”的论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以检测其作为AMI早期诊断指标的有效性,为早期诊断AMI提供特异而敏感的生化指标。方法:(1)从心脏组织中利用RT-PCR方法克隆h-FABP基因,并转入E.coli中表达。(2)制备抗h-FABP的单抗和多抗;(3)利用ELISA方法,测定不同血清中h-FABP的浓度,结果:(1)h-FABP在E.coli中高水平表达,并经纯化得到了人的h-FABP;(2)制备了抗h-FBAP的单抗及多抗,并通过纯化得到了特异于h-FABP的IgG;(3)AMI患者血清中的h-FABP浓度明显高于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并且在发病后2h开始升高,在5-6h内达到最高值,在12-24h内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h-FABP对于早期诊断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早期诊断AMI的理想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制做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行血管成形术,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术后动脉壁平滑肌细胞(SMC)原癌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c-fos及c-mycmRNA在术后15min表达增加,分别在30min及2h达高峰,5h恢复到实验前的基础水平。提示:血管成形术后的早期有和细胞增殖分化关系密切的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为血管成形术后SMC增殖的主要原因;可为基因治疗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