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在插管失败的输卵管阻塞介入再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4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应用常规法行介入再通术,其中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行介入再通,统计分析常规法组与联合改良双腔球囊导管法组(联合法组)的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输卵管阻塞的开通率。结果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45例,共阻塞输卵管90条,采用常规法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32条,其中开通成功31条,插管成功率为35.56%,开通率96.88%。采用联合法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90条,输卵管开通83条,插管成功率为100%,开通率92.22%,7条输卵管因阻塞病情严重无法开通,其中双侧均未能开通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妊娠率48.65%。常规法组与联合法组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574,P=0.000),而输卵管开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619)。结论对于常规法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者,采用联合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可提高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介入再通与常规法开通效果相当,可作为常规介入再通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急腹症,轻中度的胰腺炎引起的积液只占据腹膜后胰腺周围的脂肪组织,当胰腺炎进一步发展时,会产生更多的积液,并向远处扩散。我们通过观察急性胰腺炎扩散途径的CT表现,并分析其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输卵管阻塞介入技术在不孕症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经HSG诊断为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25例,先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对目标子宫角进行选择性插管,将3F微导管穿过造影导管头端嵌入间质部,注入造影剂明确阻塞部位后,将导管尽量送至远段,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逐步加压,至输卵管再通,造影剂弥散进入盆腔,术后随访受孕情况。结果:本组25例经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显示46条输卵管阻塞,其中间质部、峡部梗阻41条(89.3%),壶腹部及伞端梗阻5条(10.7%)。除伞端阻塞1条改为腹腔镜手术治疗外,其余均行改良输卵管介入再通术成功,疏通43条,总复通率为95.56%,其中间质部全部复通35条,复通率为100%;峡部6条复通后远段积水黏连3条(占50%)。壶腹部复通3条,复通率为60%。随访复通成功患者1~2年,18例受孕,受孕率为72%,其中1例于2月后死胎;未有异位妊娠,无输卵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输卵管阻塞介入技术能对局限性阻塞和黏连部位进行机械疏通和扩张,解决输卵管内黏连和梗阻,并发症少,是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经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方法:86例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设为观察组,84例同期接受阴式子宫切除术结合阴道前、后比修补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86例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远胜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均没有发生术中出血、脏器损伤等症状。观察组86例患者均痊愈,治愈率100%;而对照组84例患者中,痊愈者72例,治愈率是85.7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应用于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非常安全、有效,且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行肝脏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增强扫描,采用三维VR、MIP、MPR技术重建血管三维图像,并与介入治疗术中DSA图像做对比研究。结果:本组55例患者,对肝动脉2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肝动脉3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CTA发现肝动脉变异13例(23.6%),与DSA完全符合。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走行、分布、变异情况,提高TACE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对肝癌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术对股动、静脉损伤的原因、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 72 2例施行介入术 ,统计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随访病例中 ,并发假性动脉瘤 6例 ,占 0 .83 %;动、静脉瘘 1例 ;局限血肿 16例 ,占 2 .2 1%;动脉内膜损伤 5例 ,占 0 .69%。结论 介入术对股动、静脉的损伤以局限血肿为最多但临床意义较小 ,假性动脉瘤或并发动、静脉瘘较少但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总结CT急诊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2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前均行急诊CT检查,并采用Seldinger技术行急症肝动脉插管造影后使用明胶海绵和(或)碘化油混悬乳液、不锈钢圈行急诊肝动脉栓塞(TAE)止血治疗,给以碘化油、明胶海绵、不锈钢圈行栓塞治疗。结果:CT扫描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8例,1例为被膜下出血,2例为瘤内出血。全部12例患者均插管成功,均立即止血成功,有1例患者1周后再发出血再次实施TAE止血。11例患者1个月后继续实施肝癌的后续治疗,1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于半个月后死亡。存活超过6个月者10例,超过1年者2例。平均生存期8.3个月。结论:急诊CT检查对HCC破裂大出血诊断准确性高,急诊肝动脉栓塞可作为抢救肝癌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前后凝血、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部分指标的变化及其对易发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检测比较36例哈萨克族妇女和39例汉族妇女分娩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定量(Fbg)、D-二聚体(D-D)、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APCR)比值。结果分娩前哈萨克族妇女与汉族妇女相关指标比较,D-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TA、INR、APTT、Fbg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组分娩后PS较分娩前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哈萨克族组分娩后PC、PS低于汉族组分娩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汉族组分娩后与哈萨克族组分娩前比较,PC、APCR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前后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PC、PS活性较汉族妇女低可能是其分娩前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分娩前后进行凝血、抗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检查对预防哈萨克族妇女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妇女妊娠分娩前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方面的因素。方法检测哈萨克族妇女36例、汉族妇女39例分娩前后的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AT-llI)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比值(APCR)。结果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前后抗凝功能检测蛋白S(43.13±11.36,58.05±17.10)有显著性改变(P〈0.01),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后抗凝功能检测值与汉族妇女分娩后比较,蛋白C(97.34±18.37,118.02±23.46)、蛋白S(58.05±17.10,67.97±1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蛋白C比较P〈0.01),但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后抗凝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正常妇女分娩前后存在血栓前状态,哈萨克族妇女亦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蛋白C、蛋白S活性较汉族妇女低,可能是其分娩前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分娩前后进行抗凝功能的检测对预防哈萨克族妇女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红  胡惠良 《新疆医学》2006,36(6):148-149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以后。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剁离。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威胁母儿生命的产科严重并发症,由于严重出血、感染、子宫卒中、DIC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导致产妇死亡。胎儿宫内窒息、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等发生;其发生率国内为0.46%~2.1%。围产儿死亡率为20%。35%,Cavanadh报道其发生率为1/250。围产儿死亡率高达50%。故积极防治胎盘早剥对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母要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胎盘早刺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诊断率积极治疗、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