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合并良恶性结节的MSCT特征,探讨MSC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4例(79个结节)CLT合并结节的MSCT表现,包括结节的大小、实质部分所占百分比、钙化、边缘、包膜、结节的强化方式及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有81.82%(18/22)的恶性结节为完全实性,16例(16/57,28.07%)囊性为主的结节全部为良性结节(P均<0.05)。恶性结节钙化多于良性,多为细颗粒钙化,位于病灶内部(P均<0.05)。恶性结节边缘多不清,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多均匀强化(P均<0.05)。良恶性结节在结节与结节外甲状腺组织平扫、动脉期及实质期CT值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MSCT有助于鉴别诊断CLT患者合并良恶性结节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针对医学院校“健康数据挖掘”课程建设需求,从创新人才维度设计、结合创新人才维度的课程设计方法和场景化课程知识模块设计三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课程设计思路,同时介绍了课程教学过程和创新维度监控方法,从而形成了极具领域特色的创新人才课程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首过时血流特征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9例直径2~4 cm的SPN先行32层螺旋CT平扫,再行多层同层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在时间-密度曲线(TDC)的基础上,测量SPN增强峰值(PESPN)、病灶同层主动脉的增强峰值(PEAA)、病灶达峰时间(TTP),并由此计算增强净增值(NE)、结节-主动脉强化峰值比(S/A)、灌注量(P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与炎性SPN的PESPN、NE、S/A和Pr均高于良性SPN(P均<0.05),其TTP低于良性SPN(P<0.05);恶性SPN的PESPN、NE、S/A高于炎性SPN(P均<0.05);恶性结节的Pr高于炎性结节,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NE≥25 HU作为恶性病变的阈值,其敏感度为98.2%,特异度为52.0%,准确度为86.9%,阳性预测值为85.6%,阴性预测值为92.9%。良性、恶性及炎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是定量评价SPN血流模式的无创性技术,有助于SPN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MRI心肌灌注及延迟增强对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疑诊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心脏MRI检查,男性4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4Y,年龄范围:23-83岁。所有病例先后行FIESTA、心肌首过灌注及心肌延迟扫描检查。结果20例患者表现为首过灌注出现充盈缺损,可见延迟增强;1例患者出现首过充盈缺损,无延迟强化;31例既无首过充盈缺损,也无延迟强化。MRI诊断心肌梗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3.75%,准确性为92.31%。结论MRI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计算机辅助舌象分析诊断流程,阐述计算机技术在舌图像采集、舌图像预处理、舌象定位与分割、舌象分析中的应用情况,提出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系统干预对提升3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的价值。方法 188例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男性99例,女性89例;年龄34~87岁,平均(63±12)岁,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干预组105例,采用预约检查,从心率、呼吸、扫描层厚、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提前准备。常规组83例,直接登记检查。比较2组的心率控制情况,一次扫描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结果 〈70次/min为标准,干预前2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心率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χ2=8.095,P〈0.05),干预组一次成功率(93.3%)明显高于常规组(66.3%)(χ2=22.417,P〈0.05),干预组优良率(81.6%)亦高于常规组(45.5%)(χ2=21.416,P〈0.05)。结论系统干预能有效提高3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和图像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99例直径2~4cm的孤立性肺结节的32层螺旋CT灌注表现,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数值,并在时间-密度曲线的基础上,测量SPN增强净增值(NE)和达峰时间(TTP);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炎性-BV值均明显高于良性(P〈0.001,P〈0.05),而恶性与炎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S值中,组间均有统计学羞异(所有P〈0.01)。BF值中,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MTT值三者接近;但BF值、MTT值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恶性与炙性结节的TTP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NE值中,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良性、恶性及炎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MR1评估左室壁心梗后左心室功能。方法:利用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对41例受检者行心脏MRI检查,正常组19例,心梗组18例,其他疾病4例予以排除。分别测量左室的射血分数,心脏各层面、各分段的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室壁厚度(mm)、室壁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mm),分析正常组不同层面之间、同一层面不同分段之间相关参数,再进一步比较正常组与心梗组之间左室射血功能和室壁运动指标。结果:正常组舒张期厚度各层面间存在差异(P<0.05),收缩期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室壁运动幅度中间层面高于心尖部层面及基底部层面,但无统计学差异,室壁增厚率由心尖到基底部逐渐减小,心尖部与中间层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基底部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基底部及中间部层面收缩期室壁厚度、室壁增厚率、运动幅度在下间隔、前间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段间无明显差异,但间隔部明显小于其他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各段间相关参数均无明显差异。心梗组的射血分数(40.02%±15.49%)较正常组(69.32%±8.89%)明显降低(P<0.05),心梗组收缩末期室壁厚度、室壁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值也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心梗组舒张末期室壁厚度低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电影成像能准确测量左室壁运动参数,对心梗后室壁运动异常进行可靠评价,可以对左心功能作出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配合常规综合康复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将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tDCS治疗组和常规综合治疗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综合训练,tDCS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tDCS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程度评估(DOSS),以及吞咽功能(FDS)评分,同时检验2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PAB)]和感染指标[(包括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并记录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DOSS评分和FD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的DOSS评分和FDS评分分别为(6.20±1.62)分和(46.15±18.82)分,显著优于常规综合治疗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和感染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 治疗组的营养相关指标Alb和Hb以及感染指标WBC和CRP与常规综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疗法与常规综合治疗相结合可更好地改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并减少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利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等序列联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大小及血流情况进行量化评价,探讨其同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07例,排除6例,分为无梗死组(88例)、小血管型梗死(54例)、大动脉型梗死(59例),应用3.0T磁共振行双侧颈动脉检查并获得相关积分,以及颈动脉的流速、流量等参数,对比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以评价颈动脉斑块积分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Course积分大动脉型梗死组(1.99±1.99)明显高于无梗死组(1.04±1.11)和小血管型组(1.49±1.26),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个梗死组间、小血管型梗死组和无梗死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半定量积分各组间统计学无明显差异。两种积分ROC曲线分析,Course曲线下面积大于半定量积分。无梗死组颈动脉峰值流速高于小血管型及大动脉型梗死组,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动脉型梗死组流量降低明显,同无梗死组和血管型梗死组间差异显著,小血管型梗死组和无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Course积分升高、颈动脉流速、流量降低同大动脉型脑卒中有较强的相关性,对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筛查有较高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