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中超急性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233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静脉彩色多普勒筛查。82例阳性,诊断超急性期深静脉血栓,予以针对性治疗。151例阴性患者常规治疗。治疗7 d后复查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情况。结果阳性组有1例(1.22%)出现深静脉血栓,阴性组7例(8.61%)出现深静脉血栓。所有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01%)明显低于文献报道(11.08%)。结论下肢骨折患者中超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早期发现后,予以规范化治疗后,可明显降低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59例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分析。结果按照Macnab标准:优37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本术式达到了减压目的,而且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在发挥其优势的前提下,适应证的选择十分重要,预防手术并发症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在肿瘤淋巴转移中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世尧  傅仲学 《医学综述》2005,11(4):330-33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也称为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或促血管因子(vasculotropin,VAS),特异性地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是上调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其基因转录的mRNA以不同的剪切方式形成4种异构体,共5大成员:VEGF-A、VEGF-B、VEGF-C、VEGF-D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GF),均是糖分泌蛋白,可调节血管生成、通透性、血细胞生成、淋巴管生成。现就VEGF-C在肿瘤中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直肠癌的淋巴管生成情况并探讨淋巴管生成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免疫组化方法对63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直肠癌及相应切缘正常组织的淋巴管进行染色,并测定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同时检测促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结果 直肠癌肿瘤周边区淋巴管密度(peritumoral LVD,LVDpt)显著高于中心区淋巴管密度(intratumoral LVD,LVDit)及正常组织,而后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中LVDpt与直肠癌VEGF-C及VEGFR-3的表达、淋巴结转移、低的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结论 直肠癌主要是肿瘤周边区存在着淋巴管的生成,淋巴管的数量不但与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且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转录因子Prox-1对大肠癌中淋巴管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转录因子Prox-1的表达及对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检测大肠癌正常组织、癌交界组织、癌组织中Prox-1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淋巴管密度(1ymphatic vascular density,LVD)。结果大肠癌组织、癌交界组织中Prox-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癌交界组织中Prox-1的表达水平在DukesA+B期和C+D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织与癌交界组织的L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交界组织中LVD在DukesA+B期和C+D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交界组织中Prox-1mRNA的表达水平与LVD呈正相关(r=0.54,P=0.018)。结论Prox-1的过度表达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化、生成;Prox-1是预测肿瘤淋巴转移影响的有效因子之一,但不是独立因子;在进行预测时应选用癌交界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结肠癌中转录因子Prox-1的表达与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结肠癌患者的癌旁非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rox-1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对应组织中LVD。结果癌旁非癌组织中Prox-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t=6.232,P<0.05);癌旁非癌组织L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t=8.627,P<0.05);癌旁非癌组织Prox-1的表达水平与LVD呈正相关(r=0.621,P<0.05),在浸润深度(t=3.310,P<0.05)、TNM分期(t=3.341,P<0.05)及淋巴转移(t=2.689,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癌癌旁非癌组织中Prox-1的表达水平较高,且与淋巴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有关,可作为结肠癌预后判断的有效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宇  肖世尧  石刚 《西部医学》2011,23(3):513-514
目的比较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与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6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42例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Ⅰ、Ⅱ级损伤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的患者均保脾成功,4例Ⅲ级以上脾破裂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的患者有2例转为开腹手术,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成功率为87.5%(14/16)。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成功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5±2.0)d,开腹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3±3.6)d。58例中治愈56例,死亡2例。结论脾脏Ⅰ、Ⅱ级损伤采用保脾治疗,以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为主,Ⅲ级以上脾破裂以脾切除术为主。  相似文献   
8.
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42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人应用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42例获得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9个月,椎体高度完全恢复有28例,占全部病例的66.66%;恢复90%有8例,占全部病例的19.04%;恢复80%有6例,占全部病例的14.30%。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AF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保护椎管的完整性,减少对脊髓的不良刺激,对迟发性脊髓损伤得到有效干预,是治疗胸腰椎段压缩骨折有效的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9.
葛倩  邓华聪  易旭  肖世尧 《重庆医学》2006,35(7):627-629
目的探讨肥胖与内皮损伤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放免法和RT—PCR法分别测定40例单纯超重和肥胖组与25例正常时照组的血浆NO、ET-1水平和单个核细胞MCP-1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测定FPG、BMI、WC、WHC、TC、TG、HDL、LDL、IRI、HBCI等临床指标。结果单纯超重和肥胖组的NO显著降低,ET-1和MCP-1显著升高(均为P〈0.0001),逐步回归分析示BMI、TC、IRI对血浆NO有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5754、一2.9609、一0.2049);BMI、HDL、TC、IRI对血浆ET-1有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5、-0.25、0.41、0.20);HDL、TC、WC对MCP-1表达有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3、0.96、0.03)。结论肥胖时脂代谢紊乱、IR、肥胖程度、脂肪分布异常均是引起内皮损伤的独立因素,且脂代谢中的胆固醇升高是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中术后治疗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术中、术后利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6例患者中有86例术中取石,结石取尽率82.56%(71/86),20例患者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结石取尽率为85%(17/20)。结论肝胆管结石术中常规应用纤维胆道镜有助于指导治疗,减少胆管残石,术后经T管窦道应用纤维胆道镜技术可有效清除胆管残石,降低残石率和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