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有时可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但临床上容易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e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混淆,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CSWS患者5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E鉴定细菌,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330株,检出率49.03%,产ESBLs对碳青酶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阿米卡星耐药性较低在0%~28.4%,其他抗菌药物都产生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重视产ESBLs细菌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碳青酶烯类、头孢西丁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阿米卡星是目前治疗ESBLs细菌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复合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6例复合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静滴7 d.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器官衰竭发生率;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进行GC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7 d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衰竭发生率明显减少(P均<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亦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有效治疗复合型颅脑损伤,并可降低其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分析3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及治疗经验。认为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应高度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手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溶栓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2006-2008年应用侧脑室引流、尿激酶溶栓并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12例全脑室出血患者,疗效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纪文军  刘军 《山东医药》2005,45(14):19-19
自1998年以来,我们对58例皮肤全层缺损患者(67个创面)采用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并获得成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院与社区获得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耐药现状,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2007年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用WHONET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260株,占59.1%: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为180株,占40.9%;SAU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最高的是青霉素G为85.5%、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MSSA对大部分抗菌药物仍保持较好的敏感性。而MRSA表现为多重耐药性.但万古霉素例外。所以对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及VRSA)的连续监测、了解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纪文军  杜光勇  陈永胜  田波  张亚芬 《吉林医学》2009,30(22):2773-2773
头痛是颅脑损伤术后十分常见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还同时伴有头晕、目眩、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烦躁等诸多症状。本文回顾总结2004年1月~2009年1月来我院门诊就医的颅脑损伤术后长期头痛患者180例,根据每个患者的受伤原因、损伤的轻重程度和心理因素,采用综合治疗,疗效较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 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 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 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 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 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 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 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 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 n scal e,mRS)0分9例(45.0%),mRS 1分5例(25.0%),mRS 2分5例(25.0%),mRS 3分1例 (5.0%),预后良好率为95.0%。 结论 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纪文军  杜光勇  陈永胜  田波  张亚芬 《吉林医学》2009,30(19):2342-2343
胃肠内营养支持可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减少肠源性感染并可防止或减轻高分解代谢,因而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腹泻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5年8月~2009年2月,收治重型颅脑外伤后昏迷给予胃肠内营养230例,发生腹泻68例,发生率29.6%,现将其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