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丽红  张新江  符长标 《吉林医学》2013,(26):5398-5400
目的:研究急性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发脑桥旁正中梗死病例35例,发病后24 h内完成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查,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证实为急性PPI,研究其临床与影像特点。结果:PPI临床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早期运动障碍易加重且神经功能预后较差,多遗留轻至中度残障。MRA发现基底动脉轻中度狭窄。结论:PPI易发生早期运动障碍,PPI梗死灶形成可能与基底动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1996年,Hinchey等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告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从此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并接受。随着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亦可累及脑灰质,因此,2000年Casev等对其重新命名,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笔者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1月-2010年3月诊断与治疗的2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急性期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性质及形成机制。方法对满足检查条件的连续发病2周内的4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DWI成像,测量血肿周围1cm区域和水肿区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情况,对水肿区相对ADC与水肿体积做相关分析。结果44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均存在水肿,40例患者血肿周围ADC升高,水肿区ADC较对侧对称区域升高58.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血肿周围1 cm区域较对侧对称区域ADC升高24.1%;水肿区相对ADC与绝对水肿体积和相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P=0.003)。另4例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区ADC降低。结论急性期大部分血肿周围水肿ADC升高,血管源性水肿是其主要的发生机制;少数患者血肿周围水肿ADC下降,提示细胞毒性水肿占主导地位,患者病情多危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情况。结果(1)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年龄低于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及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及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3个月后各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皮质前型及皮质后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皮质下型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皮质下型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率高于皮质后型(45.5%懈.15.4%,P〈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预后较好,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年龄小于皮质型患者;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急诊选择性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vsis,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和疗效的因素。方法: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MRI+MRA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11例,6~13h溶栓3例。统计各患者的侧支循环、TIMI分级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8例患者存在较好侧支循环;溶栓后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4.3%(9/14),TIMI分级达2~3级;9例成功再通患者中,7例(77.8%)神经功能显著恢复,1例再次大面积梗死;5例未再通患者中,3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死亡1例,仅1例(20%)神经功能恢复良好。14例患者中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结论:急诊动脉溶栓有效且安全可行,可根据MRI+MRA检查后的评价适当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侧支循环、是否再通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临床报道较少 ,作者近年曾遇 12例 ,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5 7~ 6 9(平均 6 4)岁。脑出血 9例 ,其中基底节区出血 5例 ,脑叶出血 3例 ,丘脑出血 1例 ,出血量 2 0~ 40ml 5例 ,40ml以上 4例 ;脑梗死 2例 ,均为大面积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1例。1 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在原发病症状的基础上 ,于病程 5~ 10d出现新的临床表现 ,其中乏力、怠倦感 10例次 ,口渴 8例次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7例次 ,淡漠、精神抑郁 5例次 ,尿深黄 4例次 ,躁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血肿量和血肿周围水肿、中线移位的影响.方法 用图象分析系统定量比较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67例)和微创治疗(65例)中24h内、10~14d、18~24d时血肿、血肿周围水肿、松果体和透明隔移位等的动态变化.结果 10~14d时微创治疗组血肿量(9.77±6.21)mm3、血肿周围水肿(60.37±29.92)mm3均明显小于内科治疗组(25.90±8.90)mm3;(79.57±38.72)mm3,中线移位程度轻于内科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 微创血肿引流术可明显减少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肿量、脑水肿和中线移位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H-MRS在脑血肿周围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对其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25例发病4周内颅内出血(ICH)患者进行MRS检查,观察血肿周围组织的MRS谱线,定量分析NAA变化和检测乳酸峰。结果88%(22/25)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获得可以进行分析的谱线。血肿周围NAA/Cr较对侧对称区域降低(11.3±8.5)%(P<0.01),NAA/Cr降低程度与血肿体积呈显著的正相关(r=0.674,P<0.05)。6例可见明确的乳酸峰。结论MRS可以应用于血肿周围损伤的研究。血肿周围NAA/Cr降低,在一定前提下反映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部分患者血肿周围出现乳酸峰,但并不足以作为组织缺血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早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essive motor deficits,PMD)和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初次发病24 h内入院的86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灶最大直径和部位分为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和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LPI),根据早期PMD情况分为PMD组和无PMD组,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对不同病例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PPI组(n=35)高脂血症(57.14%对33.33%;x2=4.80,P=0.028)、偏瘫(97.14%对72.55%;x2=8.718,P=0.003)、基底动脉狭窄(45.71%对17.65%;x2=7.930,P=0.005)和出院时转归不良(54.29%对31.37%;x2=4.515,P=0.034)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00 ±2.39)分对(4.61 ±3.41)分;t=2.087,P=0.040]均显著性高于LPI组(n= 51).PMD组(n=22)基线舒张压水平[(97.82±15.61)mm Hg对(89.55±12.23)mm Hg,1 mm Hg=0.133 kPa;t =2.258,P=0.031]以及PPI(63.64%对32.81%;x2=6.445,P=0.011)和基底动脉狭窄(59.10%对18.75%;x2=12.922,P=0.000)的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无PMD组(n=64).转归不良组(n= 35)基线NIHSS评分[(6.80±2.63)分对(3.73 ±2.55)分;t=5.426,P=0.000]和空腹血糖水平[(9.40±5.15) mmol/L对(6.56 ±2.69) mmol/L;t =2.985,P=0.004]以及PPI患者构成比(54.29%对31.37%;x2 =4.515,P=0.034)均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n=5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优势比(odds ratio,OR)3.8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7~10.646;P=0.011]和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PMD(OR 4.571,95% CI1.214~17.214;P=0.025)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5分是其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4.277,95% CI 1.505 ~ 12.151;P=0.006).结论 PPI主要与基底动脉分支病变有关,基线NIHSS评分≥5分可能是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早期PMD和短期转归不良均可能与基底动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