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吞咽障碍患者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FSS)结果.方法 16例知情同意吞咽障碍患者接受VFSS检查.分别采用稀钡餐(50% w/v)、稠钡餐(270% w/v)、饼干沾稠钡餐进行咀嚼测试.一口量为10 ml.采用正位、侧位动态造影测试,依次观察双侧梨状窝对称情况、口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咽期时长、滞留、误吸及其时间、剂量等.结果5例为口期吞咽障碍;3例为咽期吞咽障碍,显示存在咽期起始迟缓,并且有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8例为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5例不伴误吸,3例伴有误吸,其中2例为安静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前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梨状窝滞留引起),1例无法判断误吸时间.4例误吸患者中,3例存在钡剂25%以上的重度误吸,1例存在5%的轻度误吸,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结论VFSS检测可为制订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颈椎曲度的变化的观察,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将10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53例)和牵引对照组(53例),通过积分量表观察疗效,并测量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5)。手法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手法治疗组改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明显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在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较之牵引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手法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3.
CT、MRCP、B-FFE在胆系结石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单次屏气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与平衡全稳态快速场回波技术(balancedfastfieldecho,B-FFE)诊断胆系结石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手术证实的胆系结石患者进行CT、SSH-RADIALMRCP、B-FFE检查,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42例胆系结石中,胆管结石CT检出率为60.87%,MRCP检出率为95.65%,B-FFE检出率为91.30%;胆囊结石CT检出率为79.41%,MRCP检出率为91.18%,B-FFE检出率为88.24%。结论CT、MRCP、B-FFE对胆系结石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MRI具有成像参数多,可多平面观察及可特殊方法成像(MRCP、B-FFE)等特点,对胆系结石的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次屏气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与平衡驱动快速梯度回波技术(balanced fast field echo,B—FFE)相结合在胆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手术证实的100例胆系结石患者,经过用常规轴位T2W/TSE、T2W/SPIR、T1W/FFE、DYNAMIC/T1W增强扫描及SSH—RADIAL MRCP、B—FFE扫描所得图像。结果 1.MRCP显示肝内胆管结石8例,肝外胆管结石68例,胆囊结石59例。2.B—FFE显示肝内胆管结石9例,肝外胆管结石64例,胆囊结石63例。结论 1.单次屏气MRCP是一种显示胆胰管的优秀MR成像技术。2.B—FFE通过断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胆管内外解剖结构。3.两者相结合可提高胆系结石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异物在临床上并非少见。近几年,我国吸毒人员吞食异物明显增多,此类患者摄食异物通常为长的、大的、锋利的物体及不规则锐利异物[1],可能引起消化道穿孔、出血、感染及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回顾分析本院2014-01—2015-08 MSCT 急诊检查消化道异物69例,希能引起影像科、急诊科和外科医师足够重视,明确异物滞留部位,及时发现穿孔等危重征象,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头颅MRI上血管周围间隙与血管性危险因子及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将脑内血管周围间隙按照不同解剖部位和表现型分成17型,分析不同部位和类型血管周围间隙与血管性危险因子的关联,及其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结果 MRI上直径3mm以下的血管周围间隙表现型最多的是Ⅱ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等信号)和Ⅲ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低信号);6个以上多发者最常见的是基底节上2/3的Ⅱ型。年龄与基底节上2/3多发的Ⅱ型、Ⅲ型血管周围间隙相关(P<0.01);基底节(上2/3和下1/3合并后)多发的Ⅱ型血管周围间隙与收缩压有关,其中基底节上2/3多发的Ⅱ型血管周围间隙与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相关;基底节(上2/3和下1/3合并后)Ⅲ型血管周围间隙与糖尿病和空腹血糖有关。多发的皮质下白质Ⅱ型和海马部的血管周围间隙也与血管性危险因子相关。频度高的前穿质部位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血管性危险因子无关。基底节部位尤其是上2/3多发的Ⅱ型与脑梗死发病相关。结论不同部位和类型的血管周围间隙分别与不同的脑血管病危险因子相关,与脑梗死发病相关,是脑梗死发病的预知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自主吞咽时脑激活区域(尤其是小脑和脑干激活区)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通过block设计的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MRI),观察健康受试者自主吞咽时的全脑激活的分布情况,用软件SPM5处理脑功能磁共振的影像资料。结果:主要激活区为双侧中央前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内侧及旁扣带回、左侧前额叶(眶部额上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颞横回、丘脑及壳核,且脑干、小脑半球小叶及小脑蚓都显示有激活。结论:中央前回、补充运动区、扣带回、前额叶(包括眶额回和三角部)、丘脑、壳核、小脑半球及小脑蚓是吞咽的相关脑区,而脑干由于受到fMRI分辨率的限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腹膜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腹膜腔转移瘤的CT特征。方法 分析 48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 ①腹水 3 2例 ,占66.7%。②网膜改变 16例 ,占 3 3 .3 %;其中网膜饼征 8例 ,网膜结节 5例 ,网膜囊性变 2例 ,网膜混浊 1例。③系膜改变 14例 ,占 2 9.2 %。④壁层腹膜增厚 12例 ,占 2 5 %。⑤小肠壁增厚伴肠管移位 2例 ,占 4.2 %。结论 CT是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PACS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医学影像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阶段运用RIS/PACS教学,并通过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RIS/PACS教学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知识面的扩大,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培养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效果显著,教学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