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31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 crush组(n=155)和经典挤压组(n=156),随访时间8个月.一级及二级终点分别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和血管直径再狭窄及晚期丢失.结果 DK crush组糖尿病患者较多.经典挤压组及DKcrush组最终对吻扩张(FKBI)成功率分别为76%和100%(P<0.001).DK crush术式的不足包括造影剂用量大(P=0.04)、球囊数量多(P<0.01)、手术时间长(P<0.001),但是对吻扩张不满意率显著减少(27.6%比6.3%,P<0.01).临床随访率为100%,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2%.经典挤压组累计再狭窄率为32.3%,而DK crush组为20.3%(P=0.01),经典挤压组分支血管再狭窄率高(24.4%比12.3%,P=0.01),而两组间主干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的累计MACE发生率为24.4%(FKBI失败组为35.9%,FKBI成功组为19.7%),显著高于DK crush组(11.4%,P=0.02).经典挤压组血栓栓塞率为3.2%(FKBI失败组为5.1%,FKBI成功组为1.7%),而DK crush组为1.3%(P>0.05).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生存率为75.4%(FKBI失败组为71.2%,FKBI成功组为77.6%),而DK crush组为89.5%(P=0.002).结论 DK crush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较佳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清E选择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30例ACS患者(ACS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作为入选对象,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E选择素,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测定其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E选择素、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E选择素、CRP可能与ACS发病有关,并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远期疗效。方法:将230例成功开通CTO病变的患者按1∶1随机分组为IVUS引导组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5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支架内血栓(ST)。结果:230例患者中,219例成功完成5年临床随访,其中IVUS引导组109例,CAG引导组110例。2组间临床特征和CAG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219例患者术后5年时共发生88例MACE(40.18%),其中IVUS引导组38例(34.9%),略低于CAG引导组的50例(45.5%),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0)。2组间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TVR、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没有统计学差异。IVUS引导组ST发生率为1.8%,CAG引导组为8.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2)。结论:对于CTO病变,相比于CAG引导,IVUS引导DES植入可以降低远期ST风险,也有降低MACE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方法:全面检索PubMed、Springer、Elsevier-SDOL、EMbase、SSCI、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1月发表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研究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2 423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为20.5%(95%CI:18.5~22.7)。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经心尖途径、早期手术经验不足、瓣膜栓塞或需要置入第2个瓣膜、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手术时间、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高达20.5%,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当针对其预测因子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和胆红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ACS组),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6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和胆红素的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总胆红素ACS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余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ACS组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结论尿酸和胆红素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组.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b/CD18的表达,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ACS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增加和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应用股动脉止血贴(V+PAD)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排列表随机入选8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其中偶数应用止血贴共40例作为试验组,奇数应用徒手压迫不使用止血贴共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观察两组的按压时间、止血后穿刺点的处理、患者卧床姿势、下床活动时间、患者的舒适度、出院前穿刺点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激活凝血时间和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压迫时间分别为(7.9&#177;0.5)min和(19.8&#177;5.1)min,卧床时间分别为(6.1&#177;5.0)h和(23.9&#177;0.2)h,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试验组所有患者在拔管后即刻均采用床头抬高30&#176;卧位,1h后将床头抬高90&#176;,常压包扎,不制动,所有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试验组有1例比较肥胖的女性发生假性动脉瘤,其余入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穿刺处并发症。结论股动脉止血贴止血迅速,效果确切,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可以在临床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右桡动脉应用Tiger I导管和左、右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①对象:选择2007-04/1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00例,男123例,女77例,平均年龄(58±8)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②方法:两组均采用经右桡动脉径路,一组用6F Judkins L (JL) 3.5、Judkins R (JR) 3.5造影导管(美国Cordis公司生产)作为首选导管,如大小不适合可换用6FJL4.0、JR4.0或别的造影导管;另一组用Tiger I导管(日本Terumo公司生产),如左冠状动脉或右冠状动脉插管不能成功或不能满意到位均视为Tiger I导管插管失败,需换用左或右Judkins导管或别的造影导管。每例患者导管均必须满意到达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并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否则计为插管失败。③评估:观察各组中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造影时间、曝光时间、造影剂的用量、造影术中和导管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费用。 结果:①经右桡动脉用Tiger I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是94%,Judkins导管成功率100%(P < 0.05)。②造影时间:Judkins导管(318.3±47.9)s、Tiger I导管(318.5±49.0)s(P > 0.05)。③曝光时间:Judkins导管(1.8±0.9)min、Tiger I导管(1.9±0.6)min(P > 0.05)。④造影剂的用量:Judkins导管(42.6±6.4)mL、Tiger I导管(34.2±5.0)mL(P < 0.05)。⑤造影术中和导管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0。⑥Judkins导管费用(530.4±51.2)元、Tiger I导管费用(260±0)元。⑦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采用Tiger I导管与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未出现血小板异常、局部炎症、全身不适等反应。 结论:Tiger I导管在经右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未发现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在造影成功率方面Judkins导管优于Tiger I导管;在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导管费用方面Tiger I导管优于Judkins导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稳定、简便、内皮损伤小的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方法: 以36只雄性大鼠建立改良的简易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采用血管超声方法,观察大鼠颈外静脉移植后的血管超声显像,手术后血管的通畅率。病理学检查移植静脉血管内膜的情况。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改良的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手术时间较短,近期发生血栓栓塞的几率低,管腔通常率高、未发生吻合口漏,手术成功率高。超声检查可以显示移植静脉血管的通畅度及血管腔径大小,显示吻合口的延续情况。结论: 采用改良血管套(cuff)法,可建立改良的大鼠颈静脉移植模型。该模型稳定、简便、内皮损伤小,手术时间缩短。超声检查可辅助评价模型的建立,检查移植静脉血管桥是否流通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A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B组). 结果 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及ST段压低STAVL>ST I A组显著高于B组(均P<0.05);ST段抬高STⅢ0.1 mV 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患者中,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显著高于胸前导联V1~6ST段无压低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组[(51±14)%]显著低于B组[(57±10)%](P<0.05);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总的住院病死率6%,均为A组,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病死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者中心源性休克占83.3%. 结论 心电图Ⅲ、Ⅱ、I、AVL、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心源性休克为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