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3种不同颈椎前路钢板系统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6月,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22例;男85例,女37例,年龄14~70岁.根据采用Orion、Zephir、Codman 3种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分为A组37例、B组39例及C组46例.于术前、术后1周和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曲度和高度,并比较其变化及3组间差异.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6个月3组患者术段颈椎均获骨性融合.且术后1周时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1次随访时和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钢板系统均能有效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近期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2.
大隐静脉桥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大隐静脉桥接修复上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大隐静脉桥接方法治疗上肢神经损伤,正中神经23条,尺神经5条、桡神经10条,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1-6年的随访观察,优良率为81.2%。结论:大隐静脉桥接法是修复上肢神经损伤的一种方法,可以避免神经瘤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吞噬细胞功能实验等多项细胞免疫学指标测定,以及组织形态学观察与生物力学测定,比较深低温冷冻与深低温冷冻干燥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差异,并综合评价各种移植的效果。结果显示:(1)深低温冷冻移植组及深低温冷冻干燥移植组的淋巴细胞死亡率、转人弦及吞噬细胞吞噬率均低于未经处理的同种异体移植组(P〈0.05),而与自体肌腱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10年来行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感染的12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确诊为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患者严格卧床,早期静脉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并给予适量激素。对症状较重,除有腰背剧痛,还伴有肌肉痉挛、抽搐及高热等症状患者,应尽早行病灶清除术。结果:12例椎间隙感染患者,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6例。12例患者均治愈,在术后6-8周带腰围离床活动。随访6月-3年,愈后良好。结论:椎间隙感染者应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颈椎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钉棒固定,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盘切除以及钛网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技术在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6例,患者入院后即安装头环行颅骨牵引,适度复位后早期手术。先取俯卧位行后路手术,植入钉棒系统实现损伤部位的减压、复位和固定。通过部分切除关节突和撬拨、撑开等方法使骨折复位,采用旋棒技术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患者改仰卧位,拆除颅骨牵引装置,行前路椎体或椎间盘次全切除,再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CT,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及椎管减压情况,以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37例获得随访,失访19例,其中因死亡失访8例。随访时间9.0~35.0(平均13.7)个月。颈椎均获复位,损伤节段稳定,无植骨不融合病例。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或脱出,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12例末次随访时仍残留颈部疼痛,12例并发颈后伤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I期愈合,1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大多数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对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采用I期后路侧块钉棒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获得良好复位,椎管前后方压迫均能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总结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15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5~10岁。入院时血沉22~65mm/h,平均42mm/h。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 例,C级5 例,D级8例。术前腰椎后凸Cobb角16°~48°,平均30.3°。均采用一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两次手术间隔6~10d。其中6例后凸Cobb角大于40°的患儿术前行Halo-  相似文献   
7.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 报告1例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病例。结合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结果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临床上极为罕见,其特征表现为对称性拇趾(指)畸形和进行性发展的软组织异住骨化。手术、外伤可加速病程进展。实验室检查通常正常。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结论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诊断依赖于其渐进性的病程特点和典型畸形及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应尽量避免手术、外伤等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后路减压矫形融合治疗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及其合并同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的27例上胸椎OLF病例,其中11例合并同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有病例均采用"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进行减压;合并同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者中9例在减压的基础上行后路钉棒内固定矫形融合术,利用"弓弦原理"将胸椎生理后凸角度和骨化后凸角度减小,间接解除前方压迫。研究27例的病变分布节段,评估术后疗效,测量行内固定矫形术的9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随访时减压段胸椎后凸角度和骨化后凸角度。结果术后27例随访12~78个月,平均35个月。行植骨融合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Epstein标准评定:优13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1.5%;伴有同节段脊髓前方压迫并行矫形手术的9例中,优5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77.8%。矫形的9例术后即刻的胸椎平均后凸角度和平均骨化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无显著的角度丢失。结论采用"揭盖法"进行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弓弦原理"矫形融合可减小胸椎后凸角度及骨化后凸角度达到脊髓前方有效减压,避免再行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9.
不同术式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单纯环锯减压柱状植骨与椎体次全切除块状植骨加内固定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91例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前路环锯减压柱状双面皮质骨植骨术(45例)及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块状双面皮质骨植骨加内固定术(46例)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两组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节段高度丢失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环钻减压组平均改善率为45%,优良率64%,3例并发颈脊髓损伤致瘫痪;椎体次全切除组平均改善率为72%,优良率86%,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环锯减压组术后融合节段高度的丢失(平均2.1mm)明显大于椎体次全切除组(平均0.71mm)(P<0.05)。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加内固定术术中减压更为安全有效,术后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更为可靠,疗效优于单纯环锯减压植骨术。双面皮质骨植骨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5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4例,合并明显脊柱后凸畸形(SI>15°)者38例.CT或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和不同程度脓肿形成,无巨大脓肿的患者.术前给予2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研究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神经功能的恢复、成角畸形的矫正及植骨融合率等.[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51 min,平均失血量780 ml.后凸畸形矫正率79%,矫正角度平均25°,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1.2°.神经功能改善率90.1%.术后3个月内ESR及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植骨融合率100%,治愈率为100%.无脊髓功能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术式能满意地清除病灶,安全地进行椎体间植骨,脊柱稳定性能得到有效重建,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