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活体猪模型实验,进一步证实和明确其在高阶内镜治疗技术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6名受训者接受活体猪模型培训,之后6名受训者与6名对照者均进行手把手教学培训。随后,对于受训者接受活体猪模型和手把手培训的差异性,以及受训者和对照者关于是否接受活体猪模型培训的差异性分别进行对比。 结果所有活体猪模型和手把手培训手术均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种培训手术术中各有2例局部微小穿孔,以组织夹可有效封闭,均无术后迟发性穿孔;所有实验动物及患者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所有手术均完整剥离了病变,仅少数需上级带教医师接手后完成。接受活体猪模型培训后,受训者自身的剥离时间和剥离速度明显改善(P< 0.05);相比于对照者,受训者的手术时间(包括各步骤时间)、剥离速度以及手术完成度评分、注射评分、切开评分均明显改善(P< 0.05)。 结论活体猪模型用于高阶内镜治疗技术的培训是安全有效的,其对于改善初学者的学习曲线及有效应对并发症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活体猪模型在超级微创内镜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手术(ESTD)培训进行初步的探讨。 方法对消化内镜培训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的动物培训,共操作活猪8头,分别建立超级微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ESTD动物训练模型。训练者进行手术理论学习,在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下进行ESTD术和ESD术,记录ESD和ESTD的总体操作时间,隧道长度,创面面积大小,操作速度(创面面积/时间)。使用调查问卷检测学员培训前后的能力变化。数据使用SPSS.2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ESD和ESTD手术解剖模型在手术训练中,未出现不可处理的术中大出血和术后延迟性出血。ESTD模型出现食管小穿孔2例,均使用软组织夹进行封闭处理,2种手术模型均无延迟穿孔。分别有1例ESTD和3例的ESD未完成而需要高级医师接手,未出现动物死亡的情况。 结论活体猪模型用于内镜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手术培训安全且可行,相对于传统ESD手术在黏膜下剥离的培训过程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用于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并将OCT与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ME-NBI)在食管早癌浸润深度评估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内镜黏膜下膜剥离术(ESD)前接受OCT及ME-NBI评估的28例食管早癌患者。根据检查过程中获得的OCT和ME-NBI图像,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实时判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OCT和ME-NBI两种方法对于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检查操作过程所需时间及并发症也一并进行分析。 结果 OCT和ME-NBI对28例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整体准确率分别为67.9%(19/28)和75%(21/2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对浸润至上皮层/固有层(EP/LPM)病变评估的准确率为78.9%(15/19),与ME-NBI相比(68.4%,1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评估过程所需时间为6.0±2.9min,显著短于ME-NBI的16.3±5.4min(P<0.001)。 结论 OCT在评估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及筛选位于上皮层/固有层(EP/LPM)食管早癌准确率上,与ME-NBI能力基本一致,且所需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的20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EFTR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例)采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行EFTR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传统EFTR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结果20例病例均成功完成EFTR治疗,观察组肿瘤大小10.0(7.5,21.0)mm,对照组肿瘤大小14.0(10.0,20.0)mm。观察组肿瘤切除时间(26.4±6.3)min,短于对照组的(35.5±11.4)min。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6.4±1.0)d,少于对照组的(7.7±1.5)d。2组均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EFTR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过程中应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自体皮片移植术预防食管环周早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后食管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5例食管环周早癌患者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ESTD联合自体皮片移植术。术后通过内镜随访,观察皮片生长情况,有无食管狭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食管环周早癌ESTD和自体皮片移植术。无食管穿孔、出血、创面感染和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平均移植皮片成活率为86.0%。4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9.5个月,未发生食管狭窄;1例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狭窄并进行了球囊扩张,术后随访8个月内未再发生狭窄。结论 自体皮片移植术可能是预防食管环周早癌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9岁,运7领航员,飞行总时间3000 h. 2007年12月因感冒后心悸、胸闷就诊于体系医院,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二尖瓣中量反流",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飞行合格.此后正常参加飞行,每年大体检心脏超声均提示"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及少、中量反流".2010年12月在体系医院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可疑后瓣腱索断裂,大量反流",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转我院进一步治疗.查体:听诊闻及心尖部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3/6).超声结果提示"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二尖瓣大量反流".于2012年2月22日转解放军总医院行全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转回我院康复治疗,1周后出院,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情况,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20例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2010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病理分类及分级.结果 20例患者年龄55.5±10.6(35~77)岁.其中病变位于胃13例,十二指肠7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2~2.5cm.内径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半球样黏膜下隆起及黏膜糜烂.所有病变均行内镜下治疗,包括电凝电切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6例,1例患者ESD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活检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病理分级19例为NET l级,1例为NET 2级.随访5~34个月无转移及复发.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1级为≥5/6环周但未累及全环周;2级累及全环周。观察术后狭窄发生率,狭窄出现时间,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s,EBD)或放射状切开(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s,RIC)治疗狭窄的次数,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4~38个月,其中术后黏膜缺损范围1级的患者3例,2级24例。术后黏膜缺损长度(73.7±18.4)mm,球囊放置时间(92.0±20.0)d;总狭窄发生率为18.5%(5/27),其中术后黏膜缺损2级的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6.7%(4/24)。球囊取出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17 d,其中2例狭窄患者分别进行了3次EBD治疗,其余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2次、1次和2次RIC治疗。所有患者在佩戴球囊过程中未出现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 对于ESD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且长度≤100 mm的食管大面积病变患者,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预切开EMR(EMR-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圈套器辅助ESD(ESD-S)4种内镜下切除方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46例结直肠LSTs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内镜下切除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46例结直肠LSTs中,23例行EMR治疗,29例行EMR-P治疗,50例行ESD治疗,44例行ESD-S治疗。中位病变直径2.5 cm(1.2~10.0 cm)。EMR、EMR-P、ESD和ESD-S整块切除率分别为73.9%(17/23)、72.4%(21/29)、96.0%(48/50)、65.9%(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切除率分别为65.2%(15/23)、69.0%(20/29)、94.0%(47/50)、63.6%(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ESD组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术中穿孔率分别为0,0,6.0%(3/50),9.1%(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迟发性出血率分别为4.3%(1/23),0,2.0%(1/50),2.3%(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117例(80.1%)患者术后进行了肠镜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3.0~26.0个月),其中局部复发7例(6.0%)。结论ESD是结直肠LSTs最理想的治疗方法;EMR可作为直径<20 mm结直肠LSTs的治疗方法;EMR-P和ESD-S作为改良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在治疗LSTs上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