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三大数据库中收录的自建库以来有关糖尿病前期证型的临床研究文献,对中医证型进行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提取证素,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探究证素分布规律。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总有效病例1620例,证型经规范处理后整理为18个,主要证型为脾虚痰湿证。共提取证素13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湿和痰,关联分析显示脾—湿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到3个聚类组。结论 糖尿病前期病位在脾,气虚、脾、痰、湿是常见证素,临床诊治糖尿病前期应注重从脾论治,需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荧光照相法观察电针对小型猪前肢外侧循经低电阻线(LILM)注射荧光素钠(SF)后产生的迁移轨迹的影响,并对电针调节经脉之气运行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小型猪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将SF分别注入小型猪的前肢外侧中央LILM腕部上约4.5 cm一点,电针组选择原注射点作为进针点,将针灸针与皮肤呈60°角刺入,随后接入电针仪,参数6~9 mA,持续30 min,以肉眼可见肌肉出现持续的节律性收缩为度; 对照组仅注射SF不做任何干预。随后使用荧光照相法对比观察两组SF的迁移规律。结果:电针组和对照组SF迁移轨迹的平均长度分别为(4.50±0.89)cm、(2.51±0.51)cm; 平均宽度分别为(1.79±0.37)cm、(1.05±0.18)cm。两组迁移长度占前肢长度的百分比分别为33.3%±66.3%、18.6%±36.5%,电针组的长度百分比相对于对照组增加了近1倍。电针组SF迁移轨迹的长度和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极显著延长(P<0.01)。电针组和对照组总例数一半以上的SF迁移轨迹方向皆表现为离心迁移,除此之外,电针组有3例呈双向迁移; 对照组里各有2例呈向心迁移和双向迁移。结论:电针可促进组织液的流动,其机制可能与肌肉活动,产生推动组织液流动的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型猪在麻醉不动、清醒原地运动以及清醒节律运动三种状态下肢体注射荧光素钠(SF)后的迁移轨迹,探讨清醒原地运动和清醒节律运动对循经间质通道中组织液长程定向流动的影响。方法:4只小型猪进行麻醉(麻醉组,n=4)、清醒原地运动(原地组,n=4)和清醒节律运动(节律组,n=4)三种状态的同体比较。用WQ6F30经络定位仪测定小型猪肢体低电阻点(LIP)及其构成的循经低电阻线(LILM),4只小型猪分别于三种状态下在前、后肢外侧腕踝部LIP注射荧光素钠(注射部位相同),用荧光照相法采集注射后60 min时前、后肢外侧体表SF迁移轨迹图像,测量注射后20 min时小型猪的心率,对三种状态下前后肢外侧SF体表迁移长度以及心率进行比较。结果:原地组平均心率为84.00±12.28bpm,节律组心率为118.5±9.3 bpm,麻醉组平均心率71.00±7.33 bpm。原地组与麻醉组心率均极显著慢于节律组(P<0.001),麻醉组心率显著慢于原地组(P<0.05)。前肢外侧SF迁移轨迹的平均长度麻醉组为2.99±0.61 cm,节律组为5.58±0.94 cm,原地组为5.3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耳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证治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文献的统计,梳理其选穴规律及刺灸方法,特别是对耳针疗法进行总结,探讨耳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学机制。结果:耳针疗法是临床常见的降糖方法,其治疗糖尿病前期疗效显著且优势独特,临床取穴以内分泌、胰、三焦、胃、脾为主,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达到降糖的效果。结论:耳针疗法作为针灸中常用防治糖尿病的方法,其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但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方案尚须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